郑永军
基于产能优化与区域布局视角下的茶叶种植政策与调整趋势研究
2025-10-4 12:45
阅读:1767

2024120911636229777.jpg

                                 

                                 

基于产能优化与区域布局视角下的茶叶种植政策调整趋势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茶园总面积突破515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335万吨,但产销库存剩余量高达49.5万吨,创历史峰值。非宜茶地区(如江北茶区)的盲目扩张加剧了这一矛盾,其生产成本较南方茶区高30%-40%,但经济效益低20%-25% 

本报告结合农业农村部政策文件、学术研究及产区实践数据,提出区域优化与产业升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茶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20241209116382468.jpg 

二、茶叶产业现状及产能过剩问题深度分析

2.1 茶叶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截至2023年茶园面积已达约330万公顷,干毛茶产量约35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5%以上。这一宏大规模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结构性过剩问题。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茶叶产销剩余量已突破60万吨,库存积压问题日益突出。

1  2018-2022年我国茶叶产销对比(单位:万吨)

年份

总产量

内销量

出口量

产销剩余

2018

261.6

191.0

36.5

34.1

2019

279.3

202.8

36.7

39.8

2020

298.6

220.2

34.9

43.5

2021

316.4

230.0

35.0

51.4

2022

335.0

240.0

35.0

60.0

2023

 

334.0

240.4

36.7

61.3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海关总署

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是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行压力。根据"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2025春茶季)"监测数据,样本区干毛茶产地批发同比价格指数为99.0,同比下降1.0%,同比交易量指数为94.0,同比减少6.0%,呈现典型的"量价齐跌"态势。这一趋势在非宜茶区尤为明显,江北茶区的山东茶园亩均收益仅为江南茶区的28%,但生产成本却高出86%,经济效益差距显著。

2.2 非宜茶区种植的经济与生态双重压力

"南茶北引"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当今茶叶过剩时代已显得不合时宜。以山东茶区为代表的江北茶园,因气候不适应茶树生长规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首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北方茶园需投入大量资源用于防寒越冬,包括大棚建设、冬季覆盖等措施,导致亩均生产成本高达5200元,较江南茶区的2800元高出近一倍。与此同时,北方茶树生长周期短,采摘期集中,单产水平仅85公斤/亩,远低于江南茶区的120公斤/亩。

其次,茶叶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不足。北方茶叶因积温不足、昼夜温差大,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质比例失调,导致口感协调性差,市场认可度低。据《农业工程学报》2025年研究数据显示,江北茶区茶叶的品质溢价率仅为15%,而江南茶区达45%,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传统名优茶品牌价值持续领跑。

第三,生态适应性矛盾突出。茶树作为亚热带常绿植物,在北方冬季需依赖人工保护才能越冬,这不仅增加了能耗,也违背了生态适宜性原则。部分北方茶园因土壤pH值偏高、冬季冻害频繁,导致茶树寿命缩短,经济寿命不足南方茶园的2/3

2.3 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严重脱节

当前茶叶产业政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补贴政策与资源禀赋错配。部分非宜茶区仍享受退耕还林等政策补贴,导致低效产能难以淘汰。如江北茶区某些省份对新建茶园提供种苗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刺激了盲目扩张,而忽视市场实际需求。

产业链衔接机制不完善也是突出问题。据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分析,茶叶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显著,需求信息从消费端到生产端的传递失真率达40%,导致生产端过度响应市场信号,放大了产能过剩风险。同时,我国茶叶深加工转化率不足10%,与日本超40% 的水平差距明显,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仅35%,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1:中国茶产业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示意图 

20251004114303.png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资料整理

202412091225929669.jpg

三、调整茶叶种植政策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3.1 农业区域专业化理论的必然要求

农业区域专业化理论强调,农业生产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生态适宜性原则进行空间布局,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我国茶区分布跨度大,从北纬18°的海南岛到北纬37°的山东半岛,涵盖了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三个气候带。根据《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区划,江北茶区本应"控制规模、提升抗寒性",但实际发展却偏离了这一科学定位。

茶树生长的最适生态条件为年均温15-23℃,年降水量1000-2000mm,土壤pH4.5-6.5。江南、西南和华南茶区具备天然优势,而江北茶区则需通过人工干预才能基本满足要求。从资源经济学角度看,这种"逆天时而为"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巨大的效率损失。研究表明,江北茶区的资源利用效率仅为江南茶区的65%,生态足迹系数却高出1.8倍。

3.2 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迫切需求

在全球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茶产业亟需提升核心竞争力。成本效益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区域调整的必要性:

2 主要茶区生产成本与效益对比(2023年)

产区类型

亩均成本(元)

亩均产值(元)

成本收益率

江南茶区

2800

7500

168%

西南茶区

2600

7000

169%

江北茶区

5200

6500

25%

数据来源:《农业工程学报》2025

压缩非宜茶区种植规模,可有效降低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国茶叶出口面临"量增价跌"困境,2024年出口量39.22t,同比增长2.3%,但出口额却下降17.3%,仅15.83亿美元。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已刻不容缓。

3.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茶产业的具体实践

茶叶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路径。

浙江省的经验值得借鉴。该省通过"一业一策""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策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到2027年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累计培育3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这种"提质增效"路径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髓。

同样,云南省通过"政策引领、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力,2025年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达1500亿元,带动1.6万户试点茶农户均增收1286元。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了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的巨大潜力。

 

202412091225957709.jpg 

 

四、茶叶种植政策优化的系统方案

4.1 构建科学的分区治理体系

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应建立全国茶叶生产四级功能区划体系:

 重点发展区:江南、西南和华南茶区的传统优势产区,重点提升品质和效益;

 适度稳定区:部分生态条件适宜的江北茶区,控制规模,提升抗寒性;

 改造转型区: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的老茶园,推动改种或茶粮轮作;

 生态退茶区:坡度大于25°、生态脆弱或效益极低的非宜茶区,有序退出。

这一区划体系可参考浙江省"龙井茶产区质量标准化、白化茶产区产业融合、早茶产区品牌升级"的差异化策略,实现"适区适种、适品适种"的科学布局。

2 茶园四象限分区治理模型 

share_image_1753662941721.jpg

数据来源:改编自安溪县茶园分区治理实践

 4.2 完善产业链价值提升机制

破解产能过剩困境,关键在于提升产业链价值,具体路径包括:

第一,强化科技赋能。借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经验,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形成20项技术标准,研发20个新产品,改造11条加工生产线,带动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应重点加强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提升夏秋茶资源利用率。

第二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云南"茶农之家"数字化平台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该平台链接200家认证茶企及1.6万户试点茶农,实现日均撮合交易1200万元。这种"AI+区块链"的技术组合,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产业链透明度。

第三,深化茶文旅融合。英德红茶通过挖掘茶文化、发展茶旅游,2024年实现综合产值超90亿元,带动15.5万人就业。应支持茶叶特色小镇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强古茶园、古茶树、古茶场等保护开发,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双向赋能。

4.3 创新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

政策保障是茶叶种植政策优化的关键支撑,应重点构建以下机制:

首先,建立茶园退出与转型扶持机制。对江北茶区低效茶园,提供转型补贴,鼓励改种更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如水果、中药材)。安徽省拟立法规定,对获得绿色、有机、生态低碳茶园认证的茶叶生产经营者给予奖励,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其次,优化财金支持政策。将现有50% 的农资补贴转向深加工设备购置和技术改造,对SC认证茶企给予200万元/家的补助。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茶农贷""茶园贷"等专属金融产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第三,完善品牌培育与市场监管机制。借鉴安徽省"加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制定完善品牌管理规范,引导地理分布相邻、工艺品质相近、人文历史相通的茶叶品牌整合壮大"的经验,解决品牌小散乱问题。同时,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追溯体系,确保"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质量安全。

202412091230036564.jpg 

五、结论与展望

我国茶叶种植政策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产业规律、生态约束与民生保障。基于本研究分析,可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第一,茶叶产能过剩本质是区域布局失衡与产业链低效的叠加结果,必须通过分区治理、精准施策才能破解。

第二,压缩非宜茶区种植规模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江北茶区应力争在3年内缩减20% 的种植面积,将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江南、西南和华南茶区。

第三,政策优化应坚持"三茶统筹"理念,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未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202512月实施),我国茶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在海口设立国际茶贸易枢纽,可降低出口物流成本30%,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只有将自然规律、市场规律与政策规制有机结合,方能推动我国从"茶叶大国""茶叶强国"转变,实现茶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02412091230118980.jpg202412091232351.jpg20241209116370230.jpg

 

相关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4625.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