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淄博烧烤吃腻了,来一顿博山菜吧 精选
2025-4-14 20:05
阅读:4844

一把烧烤带火一座城最近两年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如果淄博烧烤你吃腻了,那就来一顿博山菜吧博山菜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地方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艺而闻名。博山也被认定为鲁菜的发源地之一。《临淄县志》载:“易牙善和五味,淄渑水合尝而知之。从先秦开始博山就是一个善于烹饪的地方。时至今日,当地仍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吃了博山菜,围着天下转”,可见博山的烹饪事业多么深入人心。一口惊艳味蕾,口口皆是传承。暮色初合时走进博山老巷,青石板上浮动着油香与檀烟交织的气息。四百年前炉神庙的灶火仍在街衢间游走,那些被岁月煨得酥脆的往事,此刻正躺在白瓷盘中,等着与舌尖赴一场金风玉露的相逢。

   

mmexport1744627886773.jpg 

第一道端上桌的是干炸排骨,恰似《齐民要术》里走出的古方珍馐。浅绿瓷盘托着八块红棕色珍馐,每根肋排都保持着柴薪爆裂时的弧度。轻启骨节,脂香裹着焦糖气息漫溢——这正是博山人说的"七分酥三分韧"。记得灶王庙壁画里,先祖们正将腌渍月余的肋排悬于松木梁上,任北风将油脂凝成琥珀。此刻盘底几片生菜叶犹带露水,恰似古人"红炉飞雪"的意境,在酥脆与清鲜间架起阴阳之桥。邻座老饕用竹筷轻敲骨节,铿锵声里分明是《齐乘》里记载的"博山响骨"。这声响穿越四百载光阴,应和着厨房深处铁锅与铲的铿锵,恍惚听得见铸铁鏊子在灶膛前苏醒的震颤。

  

mmexport1744627892377.jpg

 

第二道博山硬炸肉端来时,窗棂斜斜切进的光柱正落在肉块波浪纹上。金丝楠木托盘与白蕾丝餐垫的对白,暗合着《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营造法则。肉块表面凝结着细密霜纹,恰似博山夜雪落在松枝的形态。夹起时脂油在筷尖凝成金丝,这让我想起乾隆南巡时题写的"脂凝琥珀",原来帝王笔墨早被博山庖人刻进了油温计里。葱段在青白间演绎着太极,与蓝白瓷碗里的红椒黑耳构成五行色盘。当肉汁渗入粗陶碗沿的瞬间,我忽然懂得为何《周礼》要说"腥臊膻香,各有所宜"——博山人用油温作笔,在食材上书写着阴阳相济的养生秘笈。

   

mmexport1744627898034.jpg 

第三道炒腰花在青花碟中铺开山河。棕红酱汁里沉浮着雪色菜花,彩椒块如落日熔金坠入人间。最妙是那片浸透卤香的笋片,分明带着《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剡溪石笋"的清气。木耳舒展如云母薄片,在酱色江湖里游刃有余。这让我想起蒲松龄书案前的"八珍玉食",说书人唾沫横飞处,案头小菜正暗合着"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的古训。

   

mmexport1744627903506.jpg 

第四道博山炸鸡块端来时,铜勺碰着青瓷碗沿,叮当声惊醒了盘底生菜的春梦。深色肉筋在酥皮里若隐若现,恍若《营造法式》里斗拱的精巧。当牙尖刺破酥壳的刹那,四百年前的灶火突然在齿间复活——原来博山人将炼丹术士的火候哲学,都揉进了肉脂的分子结构。

   

mmexport1744627912756.jpg 

凉拌木耳在青瓷碗中舒展如云图。红椒丝是朱砂痣,香菜段是翡翠簪,葱白如银针挑破黄昏。这让我想起《山海经》里西王母的瑶池宴,那些"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的异鸟,怕也不过如此色香。当陈醋沿碗边画出八卦纹,忽觉博山菜系里藏着《齐谐》的基因,每筷子都是穿越时空的占卜。

    

mmexport1744627908899.jpg 

最后那碗博山老厨白菜,在青花盘中蜿蜒成淄水。白菜帮如白玉琮,干辣椒似赤霞珠,木耳丝若龙须酥。当汤汁漫过粉条沟壑,忽然懂得为何《水经注》要记下这条"味水"——原来博山人把山泉的清冽、松烟的醇厚、灶火的暴烈,都熬煮成了这碗里的乾坤倒影。 

暮色渐浓时,铜锅在厨房深处发出龙吟。六道菜肴在八仙桌上铺开半部《齐民要术》,每道菜都是凝固的《考工记》。当最后一滴酱汁渗入粗陶纹理,忽然明白博山菜的精髓不在烹技,而在那代代相传的"守拙"——就像炉神庙香灰里长出的古柏,越是历经柴薪爆裂的轰鸣,越要在酥脆中守住食材本真的呼吸。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8202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