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博文

基本上无害 精选

已有 8098 次阅读 2022-7-31 06:51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基本上无害”既是《银河系漫游指南》五部曲的最后一本的书名,也是《银河系漫游指南》里对地球的描述,最近我是越来越体会到这个描述的准确了。

先看看科研,现在的科研基本是定语式研究。毕竟通用规律大概率别人已经发现了,所以职业科研人员很多都去搞细分领域了,所谓的新发现会有一连串定语修饰。举个例子,活性污泥法这种城市污水处理手段已经应用了一百多年了,到现在也是新污水厂设计时首先被考虑的技术路线。那么搞污水处理那帮人这些年都在干什么呢?大多数是在做某一类污染物的定向去除,特别是引入纳米材料,这种研究就属于基本上无害的那种。实际应用中除了特种行业废水,量比较大的其实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处理厂极少会为了特意去除掉某一种污染物而加一道工序,更不可能去加一个成本很高而且本身也具有反应活性有可能产生新污染的材料。

活性污泥能用超过百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基本啥都吃,对大多数有机物都能降解,那么有人问了,遇上微生物不降解的呢?微生物都不降解,它基本就可以认为是环境惰性物质啊朋友,好比咖啡杯里的茶渍,你如果拿肥皂都洗不掉还要担心正常喝水会摄入吗?当然,这类物质里比较特殊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为不被代谢消化,所以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产生慢性毒性风险。但相关流行病学证据通常也是定语式的,例如在某年龄段某性别某种族某BMI范围里能看到风险,说句不好听的,只要你人群分的足够细,喝水可能都有风险,这种研究经常是辛普森悖论重灾区,全看你的因果图来讲故事。当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倒是很直接的,例如蛋壳变薄、性别单一化这类,但这就不如跟人相关的研究更吸引经费。

那么结果就很有意思了,做水处理的人通过对处理材料与目标污染物进行排列组合发了一堆文章,但这堆纸从产生的那一刻基本就可以说是废纸,现实中不会产生任何真实影响。但这类研究却是最四平八稳的职业规划,有新意没用处的东西不会触及任何行业利益,但会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增加学术影响力,解决行业内就业问题。要是真去做那些现实存在的科研难题,例如氮磷去除,卡脖子的反而不是技术,而是行业利益,氮磷超标问题的源头在农业,真要去限制那就是跟化肥厂或农民过不去了。因此,“基本上无害”的定语式研究将可能会长期存在于学术圈,毕竟谁也不得罪,还解决了部分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问题。

毕竟现在学历通胀还挺厉害的,真让一帮人去攻克真的难题,他们可能马上就会暴露出真实能力,当然他们也不傻,可以创造一些“专业术语”来体现专业性。基本上无害的研究最安全,也最容易在现代分工社会存活下来,真去做那些面向问题的课题,按照各行各业“成功引导成功”的逻辑,估计只有三个下场:初期运气不好,没做出成果,后面拿不到经费,黯然离开学术圈;初期运气不错,做出成果,但得到学术界认可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年,只能去做基本上无害的研究续命;初期运气不错,学术界认可也很快,但动了当前利益集团的蛋糕,被行业在学术界代理人打压,然后去做基本上无害的研究续命。

究其本质,学术进步跟现代社会的可持续性是有矛盾的。作为职业,你得有持续的输入输出去养活团队,但作为研究成果经常面对的是长期输入零输出或运气好了有输出。只有后者需要你的科研能力,前者需要的其实是现代企业制度,从国家写本子拿钱,招学生买设备做项目,结果出来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然后用这个成果证明能力后继续写本子拿钱,完成“成功引导成功”的闭环逻辑。与之对应的企业逻辑就是从投资人那里拿到天使轮,然后招团队推出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盈利,上市后投资人退出从股市债市募资继续推出新产品,完成逻辑闭环。不同的是,学术界不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学术论文,这就导致学术界可以通过圈子化来保证即使科研能力不足或断档也可以有持续的成果输出,也就是进行基本上无害的研究或者说俗称的灌水。

所以事实上也不能说基本上无害的研究一定是浪费资源,更多是学术界从业人员维持生存的一种策略,说不定哪天来个天赋异禀的学生就能做出很好且有用的结果。如果想追求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且都很重要,那需要运气,但现代社会搭出的这套法律市场体系规则其实是在尽力弱化运气的影响来提高整体稳定性。说句极端的,只要自然资源允许,现代社会甚至可以在毫无学术进步的条件下持续运转。学术系统嵌入到现代社会分工构架里当然有不合理也不理想的部分,但要是不嵌进去,中世纪那一千年里西欧教会就给我们展示过会有何种的生活。也许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而言都一样,他们买赎罪券,我们刷短视频,但对于做学术的人而言,那就是是不是要被烧烤的问题了。

好,吐槽完学术界,我们来看看消费品市场。我曾经非常关注电子商品的更新换代,但大概十年前开始我就不关心电脑了,五年前我也不关心相机了,两年前我连手机都不关注了。原因很简单,现在商家宣传的点基本上都是有它没它都过年的功能,高刷新率,高分辨率,广音域……说句不好听的,成年人到了年龄很多频率段生理上已经不可能听到了,这时候你去买个玄学耳机没意义了。性能过剩时代厂家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创造新场景与新需求,例如开发更耗资源的游戏;另一个就是重金砸营销,创造品牌的高级感来维持溢价。这两个策略前一个必然走向小众,不信你去比比switch跟ps5销量,后一个策略基本一手缔造了当前的情绪化的后现代主义时代,一定要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敏感点来产生情绪进行非理性的冲动消费。

真要理性了马上就会发现很多消费品本身不值钱,钱都拿去买安全感跟认同感了。消费本身就是新的宗教信仰,它许诺你只要给钱就带来幸福或者比别人更好的生活,通过铺天盖地地广告来布教,一旦你接受了品牌价值这种上香方式,不用等来世就会体会到当下的幸福感。不高兴了,买个包;失意了,买个表;痛苦了,买个醉;无聊了,剧本杀……从来没有那个宗教可以做到这个程度的有求必应。只是别忘了,这里的有求必应跟宗教一样都是心理安慰,地震来了保命的还得是求生技能而绝对不会是包、表与酒。

消费品里的噱头很多,但它们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基本上无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健品,保健品虽然不会有什么效果,但也不会吃死人。很多保健品宣传的疗效价值都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但售价却是按宣传的疗效价值来定的。所有按受众预期定价的商品都有巨大的套利空间,因为本质上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背后的幸福感,这玩意所有人都乐意出高价来买。你说你卖块石头收一万会被打,但要说象征永恒的爱情就供不应求,普通人谁会缺石头,缺的是石头背后的隐喻。很多人明知上当也要买,不见得是自己不知道这玩意没用,但他们更怕的是别人知道自己过的不幸福。越是喜欢炫耀的人,越是要依赖被炫耀的东西来获得外界的认可,当然这类商品不能是有害的。这里我的描述是中性的,因为似乎所有人都会需要外界认可,不然吃饭都成问题,但要是过于依赖就属于想不开了,依赖水、粮食、药品我都能理解,依赖个基本上无害的石头,没它就活不下去就有点可笑了。

其实另一个大类的基本上无害的东西是中成药,这玩意就完全是被医药行业绑架了。中国的医生收入跟美国比差距是超过一个数量级的,当然付出的学习成本也有差距,不过整体而言比国外同行比较会亏。然而,国内其实也通过某种方式补贴了医生,那就是开药。但正经八百的医生都是宣誓过或有底线的,是药三分毒,此时中成药就应运而生了。一方面,很多中成药的有效成分其实是里面的西药,另一方面,很多中成药本身就是基本上无害的,其效果不易验证。这样医生开中成药的处方就既可以良心上过得去,还不用涉及收红包这类违规行为,而且也能事实上提高收入,通常是以科室提成的方式进到收入里去的。要是真砍了中成药,估计公立医院一半多的大夫要辞职转行,更不用说相关药企跟药农。这个问题还容易上升到中西医对立的层面上,其实背后是利益对立,如果医生收入不与药品挂钩,那么相关讨论应该会更理性些,走循证医学口就可以了。而且说句公道话,中成药基本上无害不代表完全没用,就算安慰剂还可以通过调节心理改善免疫力起作用,人的天生功利性会自动给物品赋予价值,心理上拥有物品后很多时候就是能体会到满足感,每次我买书都是这感觉,后面看不看就两说了。

基本上无害的出了具体的东西还有抽象的规则。很多机构里行政部门其实本来就是可有可无,但他们自己显然不会这么认为,因此会创造出各种例会还有官僚主义的流程与任务来显得很忙。这些会你要说没用吧,但也确实没害处,你要说有用吧,但凡开过例会的都知道除了让中层清点下人头看是不是有迟到的效果外基本也不会产生啥价值。如果你从事的是需要个人思考的创造性劳动,这种例会简直就是灵感绞杀机,关键时刻被叫去开会讨论任务分配其实反而是阻止任务完成的最重要阻力。很多职位的存在并不是因为职位很重要,而更可能是部门领导想多招人来扩大自己的权力,部门人数多了是可以达到想开都开不掉的效果的,而且反而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很多部门的核心效率其实只依赖很少的人,其余的老实划水配合下就好了,最怕的就是该划水的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发声,那基本就要进入官僚主义的无底洞了。大型机构里为了维持正常运行招人通常是在资源允许条件下尽可能冗余的,假期同时少上几个人完全不影响运转,这些人就属于基本上无害的那一类,在大型机构里招人是职位选人而不是人选职位,定位要清晰。小型机构也不是不想多招人,但资源不允许,经常一个人当两个用。

现代社会里出现“基本上无害”的流行几乎是必然的,当体制形成后,其所有的努力都会放在维持自己身上。不过,“基本上无害”作为一种生存非必需品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理念,如果没有基本上无害的研究项目,那么很多课题组可能撑不到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出结果;如果没有超额的利润吸引去生产基本上无害的消费品,很多阶层间流动性就会完全丧失而变相威胁体制;如果没有基本上无害的行政部门去缓冲,很多员工就很难找到漏洞摸鱼产生有意思的兴趣爱好……我不是一个唯进步论的爱好者,单纯强调效率或梦想或完成任务在我看来都没必要,但对“基本上无害”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反感。毕竟,基本上无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0956-1349420.html

上一篇:地铁数列
下一篇:八字、星座与MBTI
收藏 IP: 73.114.165.*| 热度|

11 吕忠 周忠浩 梁洪泽 郑强 郑永军 晏成和 武夷山 孔梅 陈新平 王飞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