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优秀的研究生一定是紧跟老师的学生 精选

已有 7478 次阅读 2024-11-15 09:35 |个人分类:观点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下午跟自己的研究生在聊天,顺便看一下她的研究进展。打开电脑的过程中她在给我讲她最近的工作进展和接下来的思路。但是我听的过程当中不由的觉得她跑偏了方向,没有明确的重点,逻辑性不够,没有条理,就像野地里的野草一样,很乱,冠层很大,生物量很大,但是没有主次和框架。看似工作量不少,但是其实工作没有做到点子上。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讲,这一个月的时间其实她的收获不大,霰弹打鸟,离靶心还是有点距离。因此,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她讲了这个工作的核心思路和可能的创新点,同时,给她传了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以帮助她尽快的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模型。同时,也叮嘱她以后一定要多汇报,跟老师多沟通,减少自己一个人盲目的,蚂蚁找食式的无味投入。我想这一个小时的谈话和辅导也让她这一个月来的煎熬、焦躁和无助有了很大的缓解,后面的工作也会更有效率,信心也会增强。

老师与学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其中导师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研究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回想我在读研的时候,导师忙于行政工作没有办法定期的指导我的学习。很多的时候都是我自己在海量的文献里摸索,那时候看到什么文献都觉得新鲜,特别是文献里讲的方法和模型。为了多看文献早点写出论文,在研一的一年里我规定自己不能在晚上10点钟之前玩,看电影,甚至是上网。没有老师的定期指导,自己在研究生的三年里其实也挺充实的,可以看自己喜欢的文献,学自己感兴趣的软件:自然地理中的水土保持、遥感中的遥感解译和软件使用、土地利用中的土地利用模型、景观生态中的生态景观模型、农户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还有景区规划中的绘图等等。自己什么都学,这三年让我打下了坚实的地理学基础,以至于我现在指导学生,看学生写的论文基本上都在我的知识面覆盖范围之内。所有的经历都是收获,因此,我也鼓励学生努力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知识框架。

研究生三年我完成了三篇论文的写作,也是年年的优秀研究生。但回首过往,在结合自己当下的研究,我深深的感觉到以前的探索现在看来大都是在散胡椒面,学习的内容有广度,但是没有深度,这恰恰是科研的大忌。科研工作的意义在于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需要的是研究的深度。光有广度的知识体系所做的工作大部分是重复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对科研其实没有太多的促进作用。研究生的学习应该是要有固定方向,沿着设定的研究方向进行慢慢的深入,逐步达到知识的边界。在此基础上的探索和试验一定是创新性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科研。这就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引领,这种指导可以组会,也可以是私下交流,当然最好要有的课题的支撑。没有经费的科研,那和吹牛没什么区别。

当然,也有的学生在老师放羊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的科研积累,但这只是极少数。我们老师培养学生不能为了新闻里的极少数,而让自己的学生冒盲目三年的风险。这对于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对科研也是没有帮助的。如果深入去分析这些新闻的背后,你也可以发现,真正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做出顶尖成果和论文的人都离不开大课题组深厚的科研积累和精准的方向指引以及细致的科研指导。这也让我想起去年参加省里的一项人才项目的选拔,校内的专家给我的评审意见就是你的论文很不错,但是你的方向太散,这是科研人才项目竞争的大忌。正如其所料,我也没有进入最终的名单。科研方向的聚焦是如此的重要,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要将自己的工作进行再整合和凝练,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因此,我在工作三年后我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滨海盐渍土的野外试验田上,不去发表任何与滨海盐渍土无关的论文。调整后我也发觉以前那种希望去赶热点,搞点短平快论文的想法没有了,开始踏踏实实的在试验田积累数据,争取厚积薄发。急躁没有了,多余的烦心没有了,开始了稳扎稳打,学会了一步一个脚印。科研没有捷径,只有迎难而上,没有甘坐冷板凳的坚持,就不可能有一鸣惊人的机会。学生跟着老师进行学习,是要将老师的本事都拿走,就像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将全部功力都传给虚竹那样(当然科研的传习不是头顶头一会儿就能完成的事情),能将老师毕生所学全部习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新的方向这才是师生传承的要领,需要的是学生紧跟老师,还要有努力学习的态度必然能成。作为老师,一辈子如果能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何其幸哉。就如武侠小说中华山派的令狐冲那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光耀山门,那时候真是老师以学生为荣。

学生还是要跟得紧,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性,方得科研传习的精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9327-1460085.html

上一篇:你我相遇的十年
下一篇:自行车
收藏 IP: 218.3.243.*| 热度|

22 郑永军 崔锦华 王从彦 王涛 朱爱军 上官周平 叶春浓 张俊鹏 蔡宁 汪运山 池德龙 段德龙 范振英 陆仲绩 张忆文 杨正瓴 刁空非 汪凯 孙颉 徐皓清 guest00391013 be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9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