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要有长远规划
(王德华)
研究所召开学术年会。为保证交流效果,封闭式会议,感觉效果很好。
会议安排了12个学术报告,包括2012年重要成果介绍和新引进(培养)人才工作交流,新老研究员同台演讲,研究热点与传统学科并存。一天紧张的学术报告,收获颇丰。对于学科领域多样的研究所,这样的交流非常有意义。不同领域的PI们可以相互交流学术进展和学术成果,同时新老队员通过交谈、熟悉,加深相互理解,促进共识和可能的合作。领导层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听取一些建议和意见,发现和思考一些问题,自然是另一种收获。
多年前,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建议研究所召开学术年会,特别是研究所每年的重要进展和成果,新引进人才的学术贡献等,举行专题报告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事情都需要人去做,要做好一件事情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两年所级的学术年会,个人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认识了新人,了解了一点他们的工作,较为详细地听取得重要成果的研究员们的介绍,不管能够听懂多少,对自己单位的同事的工作有点基本了解还是应该的。
研究所一年的科研进展还是很大的,很多重要的进展和发现发表在国际上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如Nature, PNAS等。老PI们的阶段性成果、完整的科研故事,新人的突出成绩和发展设想,都很鼓舞人。增加新知识,刺激新思考,甚至一些反思。年龄大的人,多反思、多总结,也是很有好处的。保守肯定不行,不自量力狂妄自大也不可取,学问无止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做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是有学问的。糊里糊涂也可以过日子,等想过明白日子的时候,时机已经不可能了,亡羊补牢有时候还是晚了的。所以,所领导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研究员们要聚焦(Focus)自己的研究领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优势,沿着一个领域方向坚持做下去,要舍得放弃一些东西。我很赞同这样的领导理念。对研究员(PI)要求是这样,对青年学者也是这样,对研究生培养也是这样,这才体现学问是积累的,创新突破时有积累和基础的。做学问,智慧很重要,坚持和劳动也很重要。
在最后自由讨论的时候,自己也说了几句话。有同事希望我写出来,那就找个写博文的借口了。
我的即席发言主要想表达一个意思:一个单位(甚至国家)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有一个严肃认真和详细的规划,要有近期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无论领导层如何更替,一个单位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不应该随意变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也应该结合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建设进行。有些领域是需要加强和关注的,有些领域我们已经有较好甚至足够的人才储备。单位发展必须有整体眼光,大局观念。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自己培养的人才,都必须按照研究所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需求进行。人才问题千万不可以是人为的,随意的。要真正按照“按需设岗”,来设岗,不是按人设岗。
人才队伍发展和建设要有忧患意识,需要有大局意识。无有远虑,必有近忧。我经历过研究所学科调整、优化时代,经历过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经历过人才断层时代。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人才断层”时代的受益者,那个时候有“破格”的做法,都是些应急措施。这几年国家各个层面的人才政策全面铺开,愈演愈烈,对于科技界整体是好事,看似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但是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对于人才各种标准的设定,在大量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还是出了不少问题,也存在不少问题,同样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学科不平衡问题,在很多单位都存在或逐渐显露出来了。生物学是发展最迅速的学科,新学科、新领域不断出现,人才和知识也随之变化,一些经典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传统动物学、生态学等。
有些经典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很重要的,但发展明显受到了时代的挑战,这样研究所在人才培养和经费政策上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果有心分析一下各学科领域的人才现状,就可以大体预测各个学科方向领域的人才队伍在10年左右的动态,也会发现有些学科领域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新一茬的“人才荒”。学科发展一旦没有了人才,再考虑恢复和发展就很困难了,也可能失去了多年积累起来的原有的学科优势。人才问题,不是抑制势头好的,支持弱的,而应该是那些发展好的要继续保持好的势头,发展遇到瓶颈的要在特殊时期给以一定时期内的特殊扶持,这样使一个单位的人才队伍发展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人才问题对于国家是大问题,对于任何单位都是一个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因素也很多。所以,我这些文字只是说明一个具体的方面,特此说明一下以免被误读。说这些只是自己的一点想法,也许国家、科学院、教育部、各大学院所早就有这样的考虑和规划了,也许...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65371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