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研究做新的,这个谁都知道,但是什么是新的? 在现实中,这个新是新成果,只要结果是新的就可以。但是在历史上,这个新,是别人都几乎不知道。牛顿,有些内心扭曲,他做出来的研究他自己不愿意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不知道就他知道,这会让他内心感到无比的畅快。
但是当下的评价机制已经扭曲了科学真正的新的意思。为了更好的发表文章,这个新变成了大家都知道的新,都能理解的新。而这,正是科学停滞的根本原因。科学研究,如今已经成为了热点突击。有了热点,投钱,买仪器,找学生,日夜研究,出结果,发Nature、Science,发不了也出个顶刊。这成为了很多领域的研究模式。
但是,这是科学研究么?如果这样,科学又如何进步呢?
我想,库恩的小册子真的被误读了。在他那里,他描述了一种罕见的科学进步模式,就是科学在出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库恩的想法,陷入了某种哲学迷思中,因为他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不会错的,所以彼此之间是无法比较的)所以这导致,很多研究者,以为只要在一个研究领域不断折腾,就一定会发现错误,导致一场科学革命。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领域,折腾多了,最后就是没有什么研究的。
真正会出错的,是少数的。而且发现出错,也一定是有着一些特殊的原因。即使是错误的,也需要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比如地心说到日心说,你得提出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没有新的想法,就不可能发现错误,在这一点上,库恩说的很正确。
所以科学的进步,是因为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这个想法别人都不知道,甚至是想不到的,这样的想法才是最好的。(当然必须正确)如果追求热点,那么这样的想法就不可能出现。
全新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就只有一个。但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想法,甚至推翻以前的想法的想法,却总是很多。一个人觉得这种新的想法不多,是因为研究的不够,理解的不透而已。如果你就跟着热点,那么你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新的想法。
如果一个新的想法,和以前的观念,差别极大,那么这样的想法就越重要,越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如果这样的想法,没有别人想到,甚至都不知道会这样的,那么这样的想法就对科学的进步有利。当然,做这样的研究,在当下的时代,也越得不到支持。
我的研究,就几乎都是这样的。
所以,做什么样的研究,更多的时候是这个社会支持什么样研究的结果。中国科学家缺少创新的勇气,不要说谈什么0到1,其实1到10的研究都很少,绝大部分都是10到100的程度。
因为一个研究,终归会放到科学史中才会作比较。要从整个科学史中,才能说清楚你这个研究的新意究竟有多少。
把自己的研究,吹嘘成0到1,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当然,有少数的人走向了一条无人可知的小路,原因是多种的。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有一批本土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但是我相信,这些人一定不是那些追逐热点的人。如果像我这样的脑子已经不好使的,都会做出全新的研究,那么也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比我聪明很多的,运气比我还好的,做出重要的科学突破。
如果没有,那真的就是一种遗憾。未来的25年,我希望我还能活过25年,我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本土,究竟是谁,又有多少,会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6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