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边的两节中,我勾勒了核物理学的一个整体的理解面貌,并不是说和新的发现就必然有关系,而是凸显出如下的一个事实,就是新发现是完全不在意料之中的。不管是实验上的,还是理论上的,都是一个超乎预料的结果。
而另外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意识到球形核不存在,需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这也需要解释一下。球形核是一个理论上出现的最简单的集体激发模式,而且的确受到了实验的证实,这在很长时间内的确是这么理解的。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解,实际上是一个幻觉,是一个错误。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的呢?这个非常有意思。
很多的时候,我们说,如果理论和实验一致,那么理论就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落实到现实的科研中,是一个非常容易出错的事情。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都不是孤零零的东西,都是复杂的东西,是容易判断出错的。
核结构的实验,就是一堆实验数据,关于能级的,关于电磁跃迁的。实验数据本身很难告诉我们什么,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必然要有一个理论理解的背景。如果认为实验结果,是与理论不相关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实验结果就一两个数据,这和理论之间的差距容易判断。如果实验数据是一堆,怎么判断呢?
对于球形核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距离幻数核不是很远,容易出现另外一种集体激发模式,就是形状共存。幻数核出现的原因,就是幻数意味着能隙的出现,所以激发才会需要更多的能量。这样一来,会出现一种能隙下的核子跨隙激发的可能性。虽然能隙很大,但是由于核子间的作用力也很大,并且出现了更多的价核子,反而导致这类激发模式,能量大大的降低了。
形状共存的存在,在1960年前后就被确认了。在一开始的时候,以为是一个稀有的现象,但是到了现在,已经发现是一个普适的现象。
所以核子之间的作用,是容易导致形变的。那么那么大的平均场是怎么来的呢?当核子非常多的时候,核子之间的作用很大,原子核为什么不塌缩呢?
对于以前认为是球形核的典型,比如Cd核,的确发现正常态看起来和球形核不一样。但是由于存在形状共存,这种不一致,就被理解为球形和一个大形变的强耦合。两个形状强耦合,必然导致球形会变形。
所以,反常其实是早就出现的,但是我们用一个已经知道的理论来解释它,这是很常见的。这样一来,反常就不是反常,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意识到实验的结果是反常的,自然是因为需要更多的实验结果。
对于Cd核,实验数据其实是非常繁多而复杂的。所以只有当明确的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才会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然,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使实验结果出来了,由于早就已经有的观念,也很难再承认这些实验结果否定了自己的理论观念。
由于形状共存,这导致球形核的证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球形核是一个简单的集体激发模式,如果没有形状共存,证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正是因为形状共存的存在,导致球形核的确定成为一个在时间上反而很困难的事情。这才导致2008年,实验上才开始意识到,球形核可能是不存在的。
Cd核中存在形状共存是一个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知道的事情。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新的可能性的,就是更高能级的0+态是属于正常态的,还是另外一个形状的?但是,令人惊奇的事情是,几乎没有人想过这个事情。
当然,我们可以归结为实验结果不够确定。
但是,当实验结果确定以后,许多研究者的反应却是很有意思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5045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