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我看《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书信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

已有 351 次阅读 2025-4-26 15:34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看《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书信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5426发布,第36375

 

  有博主和学友要我谈谈对科学网博主王少石先生新编《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书信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10月)出版的看法,以求信息链联通,信息资源共享。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请批评指正。

 

首先,这些信件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是极其不易的,在此对王少石先生致以特别的感谢。我们自己虽然注意保存信件但是失落也很多的回想起来感到十分遗憾。特别是老伴的父母前辈有吴昌硕等名人字画、自撰手稿及相关信件留存,但在动荡年代已毁于一旦,幸存转转保存至今极少。即在前不久,学界友人还传来网拍与我老伴相关红楼梦的信件,所幸没有流入造纸厂。前年我们将所藏图书绝大部分捐赠给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其后该校图书馆赵淇女士来信告诉说整理时发现书中夹带了几封信件和若干便条,并挂寄回来,多亏她们心细找回了这些信件,我们特以塑封保存。

 

其次,这些信件全部是手写的毛笔体,个别也有硬笔体的,这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新世纪以来即便在学术界用毛笔体书写信件的已经凤毛麟角了。现在有的人甚至自己动手用电脑键盘打字写信的都少, 改用语音留言转成文字了。动手写字的人越来愈少,认识繁体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惟其如此,我们应当更加珍惜毛笔字硬笔字的使用和显现,这关系到文化传承。

 

第三,将这些书信整理出版,更是一件不易的工程。编者、出版社均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一个人的字体有其自身特点,接触不多的人往往感到难以辨认,这和长期习惯于电脑版字体的认读有关,我们当然不能因噎废食将手写体文字拒之门外。冯其庸先生和王少石先生均系名人,又是书法家,自然受到出版界的青睐。我们所保存的信件不奢望出版,只是期望保存好并能资源共享,因而寄希望科学网博客平台传播,所幸以往遇到障碍极少,顺利放行,也增添了一份当代网站的历史文化存在感。

 

第四,王少石将原稿悉数捐赠给了复旦大学图书馆,这同样是件功在千秋的好事。私人信件由名校图书馆收藏胜过私人保存,毕竟家人要永世保存是极其困难的。

 

第五,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也是对红学文化的贡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83523.html

上一篇:B王少石编《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書信集》提要【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
下一篇:大外孙参加新加坡ICLR会议(2025.4.24-28)
收藏 IP: 89.213.42.*| 热度|

1 王少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