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B王少石编《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書信集》提要【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

已有 173 次阅读 2025-4-25 15:23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B王少石《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書信集》提要【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5年425日发布,第36374

书名:    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書信集

责任编辑赖一平

责任校对游梦洁

责任印制欧阳卫东

特别题词:刘绪贻

封底题款:杨玉圣

责任设计:  

版发行安徽美术出版社

印刷:    湖北金港彩印有有限公司

开本:     788mm X 1092 mm 12开

版次:    2024年10月第1版

印次:    202410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    498元

页码:    326 字数:    75.8万

ISBN    978-7-5745-0713--5

 

感谢王少石先生惠赠,冯其庸和王少石先生两位文化名人间的历时四十余年的书信交往完整保存至今本身就是一件指的庆幸之事,公开出版资源共享更是嘉惠于学界的意见喜事。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自序和后记是王少石先生发给我的。感谢王少石先生同意在我的博客中转发并发来部分照片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310.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318.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325.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337.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349.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413.jpg自序

□王少石

 

予與寬堂先生有三十八年的交誼,寬翁致我之書信,自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三日起,至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止,計二百五十一封,本集收入二百四十五封。

寬翁給我的第一封信,是在我的恩師許麟翁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三日信中寄來的。寬翁在竹簫齋見到我的《毛澤東詩詞地名印譜》有些感慨,信中說:“我對您的圖章極為欣賞,當今這樣的作手實在還很難找到。”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一日信,又說:“兄章必可問世傳後,毋待言也。”並推薦我的印章在《紅樓夢學刊》創刊號上發表(連續發表數期《紅樓印選》)。囑我將《都云作者癡》《冷月葬詩魂》兩章刻上他的上款相贈,以為定交之證。

一九八○年九月九日信:“病中惟以兄為念,蓋我道中人時在心懷也。”謂《紅樓百印集》必將大行於世。“此譜之成,當為吾三人之精誠結晶,亦為金石之交之證也。”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信,囑刻《舊雨難忘》《布衣之交》,並說“我感到我們兩人的感情是金石之交,我堅信萬世不變,所以與您無話不說。”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信:“三日不得足下書,中心懸懸,不可或釋,何足下系人之深矣!”

我們之間,通信的內容也大多與金石篆刻不離不棄,這便是書信集名以《金石之交》的由來。

許麟翁介紹我與馮先生相交以後,我便有了創作《紅樓夢印譜》的想法,並立即得到許、馮二公的支持。

一九八○年六月,馮先生攜《紅樓百印集》,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舉辦的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上展出,《金陵十二釵》印被與會各國代表當珍貴文物看待。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馮先生攜帶《紅樓百印集》訪美,紅樓印在美國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哈佛、耶魯、柏克來、加州大學,都要收藏《紅樓夢印譜》原拓本。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均請我刻藏書章。美國著名的學者及畫家余英時、吳文津、馬敬鵬、侯北人等,都通過馮先生請我刻圖章。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信告知: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吳文津盛贊:“少石先生刻工精湛,刀法雄勁,為極珍貴之藝術作品。”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馮其庸編著的《曹雪芹家世、〈紅樓夢〉文物圖錄》,扉頁發表《紅樓夢》書名印六方。封面題簽馮其庸,扉一題簽朱屺瞻,扉三題簽沈裕君,扉頁刻章王少石。

一九八四年十月,馮先生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蘇聯,《金陵十二釵》印受到極大的歡迎,冬宮博物館視得拱璧。

一九八六年五月,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少石篆刻、馮其庸題評的《紅樓夢印譜》,作為哈爾濱國際紅學會的紀念禮品。此書由馮其庸題評、作序,沈裕君、啟功、許麟廬題簽,收印一百九十方。《紅樓夢印譜》的問世,馮先生可謂費盡心血,所題評之印百方之多,先後四次為《紅樓夢印譜》作序。在這本書信集中,有關紅樓印的書信,多至八十來封。

一九八一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馮先生的《夢邊集》,拙作《癡人說夢》印入扉頁,馮先生高興地說:“兄與九十歲的朱屺瞻,八十四歲的王蘧常先生鼎立而三矣。此書出則兄章可以行天下,快哉快哉!弟唯欲天下人識兄之才耳。”囑予將此章贈他留存,以為兩人永久的紀念。

這幾十年中,我為馮先生所刻印章在一百方以上。寬翁數次提到,要出版一本《王少石刻·瓜飯樓印存》,此事在他生前未能實現。我在編輯《王少石印譜》時,把給馮先生所刻的印章作為單獨的一卷發表,以圓寬翁之夢也!

這些印章記載了馮先生曾經用過的室名除了瓜飯樓以外,尚有寶瑗齋、大悲堂、寒碧居、黃河石屋、金屋、開元齋、磊軒、泥痕軒、且住草堂、天風海雨樓、五石軒等。其號除了寬堂以外,有悲翁、遲翁、磊翁、匏翁、瘦碧詞客、天涯行客、雪磵上人、種蕉道人、瓜翁等。

這些書信,詳細記載了馮先生數十年的行蹤,囑我刻《天涯行客》《天涯行遍》《天涯浪跡》《天涯知己》,大大小小七、八個印。

馮先生來宿州,十來次住在我的黃石軒中。

一九八○年五月初,馮先生初次來我家作客。當時我住在宿縣勝利路新馬街21號,由於居住條件太差,馮先生被安排住在行署的招待所裏。我陪他去阜陽、界首、亳州拜訪故友並觀摩阜陽出土的漢簡及亳州曹氏墓出土文物。

一九八一年,當地政府為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在新建的市府宿舍四號樓一單元的二樓上,分給我門對門兩套房子,當時的宿舍開間都很小,兩套房子不足一百平方,但已經是人人羨慕的了。小的一套有大小兩個房間,大的作我的書房,小的只有十平方,放張單人床和一張八仙桌,一條長橙凳子。有了這個條件,寬翁再到宿州,就不再住賓館而住在我的家裏了。由當地政府派車,我陪着他去各地考查。誠如先生所言:“不在於地方大小,故人所在,即我之所在也,如能如您所安排,則亦無不可耳。”(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七日信)住在我的家裏,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撓,我們自由自在,促膝談心,揮毫潑墨,至夜深人靜方入眠也。

一九八二年八月上旬,予與寬翁同遊黃山,在小白樓拜見劉海粟先生,海老囑刻《九上黃山絕頂人》章。馮先生回京途中在宿州停留二日,宿黃石軒,為予所刻《九上黃山絕頂人》巨章銘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六日,馮先生來宿州,宿黃石軒,予陪同去阜陽。

一九八五年五月,寬翁宿黃石軒,予陪同考察固鎮縣垓下古戰場。中午在公路邊的小飯店就餐,蒼蠅亂飛,可謂入鄉隨俗也。是年九月四日,寬翁從無錫來黃石軒。予陪同考察阜陽汝陰侯墓文物、壽春楚宮遺址、淝水古戰場、淮南王墓。

一九八六年二月,寬翁宿黃石軒,為書《文章千古事/風雨十年人》聯,跋曰:“丙寅元月予四過黃石軒,把酒話舊不覺漏盡,心有所感為書此聯,以為他年記憶耳,馮其庸。”是年五月二十七日,馮先生從鄭州來黃石軒,我們同遊蒙城、亳縣、定遠等地。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四日,馮先生來黃石軒,予陪同赴阜陽。是年五月二十六日,馮先生又來黃石軒,予陪同遊河南淮阳、陳楚故城。

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日,寬翁自京南下散心,到宿州黃石軒,幾日後去南京、無錫、上海。見予門邊春聯猶存,遂依其句書六尺長聯,聯曰:“下六迎上六閉口不語/後龍送前龍洗目恭聽”,跋曰:“己巳新春少石著聯,夏六月予過宿州黃石軒見門首此聯乃不解其意,繼而思之閉口不語乃大吉事,方悟少石妙意,可知世事能悟者少,人貴有先知之明耳!己巳夏六月。”

一九九二年六月、八月,寬翁先後來宿州黃石軒。

一九九四年三月,寬翁住宿黃石軒,酒後乘興用二張四尺宣連接,為予書《大甕堂》巨幅匾額,笑曰:“甕大則匾大矣!”

我們的通信,篆刻之外,書畫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日信,對我寫的草篆提出情真意切的批評:“見您的成就我就高興,見您的失敗我就着急。”“與君情同手足,故言無遮飾耳。又看君精印,看君敗筆之書,思君倍切,恨不能飛身到宿州一一指點也。”

一九八七年一月信:“您的畫我覺得進步甚大,且有書卷氣而又厚重,可看出將來必有大成。要讀書、詩,切不可松懈。”

我們一起去各地考察,受到當地的熱情接待,告別時免不了要留下“墨寶”給作個紀念。如一九八七年五月,同遊河南永嘉、陳楚故城,晚飯後九點多還要揮毫,寬翁寫字,我作畫。本來是說好的,他為名單前半部的人作書,我為後半部的人作畫,結果被他搞顛倒了,於是名單上的人,全都有書有畫。晚上十點多才收工,還要連夜趕回宿州,到達宿州已是午夜了。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七日,馮先生從鄭州來我家。說是鄭州用的紙太差了,在那裏未曾動筆,把要送人字的名單帶來了。夜裏在黃石軒揮毫還賬,一口氣寫了二十來幅四尺條幅,回京時囑咐我把這些字寄給鄭州的同志。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日信:“您送我的《菊花》條幅極佳,上次的《壽酒圖》亦佳。您在繪畫上進展甚速,頗得詩書之意。您的詩也可再加努力,必有大進,而且此是必經之途。能詩,畫方能有進。您能靜思是大好事,是悟之始。總之讀詩書、作字,與古人為鄰不可與時興之人爭短長,胸中應自有短長。從您現在的畫來看,必有大成,可無疑慮,勉之,勉之。”還說“您的為人質樸,藝術亦厚重,所以一直是我對您堅信不移的,望您繼續努力。

我和寬翁曾經合作多幅作品,可惜都在他人手中,我現在只存一幅《稻雀圖》。

拙著《大寫意三字經》對馮先生繪畫的評價是:

文人畫,數正宗,

大學者,馮其庸。

著之餘,詩書工。

五車學,自旁通。

一九八七年二月四日信:“日前在釣魚臺國賓館遇到劉海老,海老見到我的畫興奮不已,向貴州人美的張幼農說:馮先生畫,國內無幾人能到,是真正文人畫。他看了葡萄、葫蘆尤其高興,他說您完全是自己的風格,自己的路子,好極了。他連聲稱好,說已經是大家了。您還比我小三十年,將來更不得了,因為您有學問,是詩人,所以氣質不同。”劉海老對寬翁繪畫的評價是有高見的,是可以作為定評的。

每觀寬翁作書,筆走龍蛇,頗有驚風雨,泣鬼神之態。

予《讀寬堂手札》詩曰:

哭君諸事太匆忙,魏晉風姿出二王。

最愛三杯杜康後,落花流水萬千行。

整理寬翁書信時,拾得寬翁遺詩,《瓜飯樓詩詞草》未收入者十一首:

◎秣陵贈別王少石

一九八二年(壬戌)

秣陵春老意遲遲,又是江頭離別時。

莫負天涯行客意,清風明月總相思。

◎感事詩二首

一九八二年(壬戌)

而今我亦悔成名,總是文章誤此生。

賴有天涯知己在,排山風雨一毫輕。

天風海雨飽曾經,又作輕舟萬里行。

濁浪排空君莫怕,老夫看慣海潮生。

◎題王觀清《墨牛圖》

一九八三年(癸亥)

三生又見夢裏時,五十年前憐我癡。

俯首曾依汝背坐,夕陽短笛為君吹。

君今往兮吾亦老,坐對畫圖惹夢思。

◎題施耐庵遺跡

一九八三年(癸亥)

滄海橫流日,書生意氣稠。

憑將三寸筆,風雨動九州。

◎題王少石刻《地老天荒》印邊款

丙寅一九八六年(丙寅

天荒地老一詩翁,獨立蒼茫哭路窮。

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屬婁東。

◎丙寅夏五月二十九日,與王少石、梁恒正、安山同過蒙城觀莊子故里有感

一九八六年(丙寅)

輕車今日過蒙城。聞道莊周尚有村。

故裏祠堂空寂寂,斷碑猶識大蘇文。

◎題王少石《梅石圖》

一九八九年(己巳)

十年不去香雪海,湖影寺聲夢裏來。

今日到君畫堂上,寒梅萬樹一齊開。

◎題《贈王少石四蟹圖》

一九九○年(庚午)

橫行君子色最姣,每到秋來喧市朝。

不知昨夜燈火裏,雙雙都已入籠牢。

◎題石壺二首

一九九一年(辛未)

潦倒窮途老畫師。胸中丘壑幾人知,

可憐一管生花筆,待到花開已太遲。

淡寫輕描真畫師。青藤八大定無疑。

數峰天外橫蒼翠,更著石谿上峨眉。

○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十二時十八分,寬翁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北京。予去京吊唁,二十四日作長詩《哭寬翁》,發表於文化藝術出版社二○一九年出版的《瀚海夢痕—馮其庸先生紀念文集》。

物是人非,不可勝言,贅之以詩:

金石之交鐵筆情,立身松柏骨錚錚。

而今回首煙雲散,未了瀟瀟風雨聲。

行行字字惹相思,往事茫茫追已遲。

又是春歸花落去,一窗風雨淚空垂。

 

○二四年是馮其庸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謹以此書表達對寬翁的深切的懷念。書中發表的寬翁二百四十五封書信已捐贈給復旦大學。

 

○二四年清明時節於古城廬州石隱樓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421.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428.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435.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444.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453.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00.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07.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14.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23.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30.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38.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46.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554.jpg

微信图片_20250424215602.jpg

後記

□王少石

 

予編輯此書,自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起,至二○二四年四月十日止,曆時近四年而成之。本書收入書信二百四十五封,約十二萬字,從一千多張圖片中選用三百五十張左右。

寬翁與予二百五十一封書信中,有六封因涉及隱私,依據其家屬意見未能收入,予忍痛焚之,送入煙雲矣!有詩哭之:

怪力無端卻亂神,一城風雨打來頻。

是非功罪任天定,總是文章惹禍身。

本書發表了我的篆刻作品九十多方,其中有給我的恩師許麟翁刻的印章,有給寬翁刻的一些印章,也有我自己用的一些印章。還有給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邪魯大學圖書館刻的藏書章,以及給美國著名的學者及畫家余英時、吳文津、馬敬鵬、侯北人刻的印章。還有給無錫紫砂工藝美朮大師顧景舟、周桂珍刻的印章。以上這些印章,多數都有寬翁的評語,一並發表。

這些書信的電子版數據,都是我自己在手機、電腦上編輯完成的,圖片都是我自己拍照、掃描而成,又加以剪裁調整的。

書中發表的馮其庸先生二百四十五封書信,已經捐贈給復旦大學。

 

○二四年四月十三日於黃石軒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83399.html

上一篇:今年以来首次漫步天通苑小学周边(2025-04-25)
下一篇:我看《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书信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
收藏 IP: 89.213.17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