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新方法助力生成Treg细胞 精选
2025-10-25 14:47
阅读:4046

新方法助力生成Treg细胞

诺贝尔奖得主研发出体内存活时间更长的调节性T细胞,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  

 图片4.png

(配图说明:人类T细胞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此类普通T细胞可转化为免疫抑制细胞,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图片来源:卡莉斯塔图像公司/盖蒂图片社(Callista Images/Getty Images))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在评选今年的获奖者时,已将潜在治疗应用纳入考量。该奖项由三位研究者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简称Tregs)的发现——这类细胞能阻止免疫系统对人体自身器官发起意外攻击。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而言,调节性T细胞有望成为强效治疗手段,但前提是科学家能培育出足量且在体内存活时间足够长的调节性T细胞,以确保疗效。  

如今,新科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大阪大学的下口司(Shimon Sakaguchi)通过一种新方法,攻克了这些难题,成功培育出数量充足且存活时间长的调节性T细胞。在今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两篇论文中,第一篇由这位免疫学家及其团队撰写,阐述了实验室培育的调节性T细胞如何有效抑制小鼠的免疫反应;第二篇中,他与其他研究者利用调节性T细胞治疗小鼠的特定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并为临床试验奠定基础——他们采用类似方法,从患有该痛苦疾病的患者血液中培育出人类调节性T细胞。  

“我们许多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调节性T细胞的治疗潜力,”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免疫学家唐启智(Qizhi Tang,未参与该研究)表示,“我认为这些研究将极具重要性,有望推动该领域加速发展。”  

常规T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可识别微生物或其他入侵者表面的特定蛋白质(即“抗原”),进而启动免疫攻击。与之相反,调节性T细胞扮演着“调解者”的角色:它们能识别包括人体自身蛋白质在内的抗原,并阻止免疫细胞攻击带有这些抗原标记的组织。  

为抑制过度免疫反应、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友军误伤”(即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科学家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以利用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目前一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方案是:从人类血液中提取调节性T细胞,在培养皿中扩增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近年来,科学家还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为调节性T细胞植入名为“嵌合抗原受体”(CARs)的人工受体,使其能靶向特定疾病相关抗原。但唐启智指出,天然调节性T细胞在血液中含量稀少,且在实验室中难以大量培养,“这是该领域面临的真正瓶颈”。  

下口司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从常规T细胞(包括那些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中培育调节性T细胞。这类常规T细胞在血液中含量远高于调节性T细胞,且更易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增殖。  

早期,下口司团队及其他研究者曾使用药物和天然信号分子,诱导常规T细胞激活一个与调节性T细胞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Foxp3*。由此产生的“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Tregs)虽能抑制自身免疫活动,但效果持续时间很短。“部分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在几天内就会失去*Foxp3*基因的表达,”第二篇论文的合著者、庆应义塾大学皮肤科医生天谷雅之(Masayuki Amagai)表示。  

如今,下口司及其团队找到了让这些“重编程细胞”(即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更持久存活的方法。在其中一篇新论文中,他们详细介绍了一种由信号分子和其他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新配方:该配方不仅能提高*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还能诱导“表观遗传变化”(即对DNA及周围分子结构的修饰),从而使调节性T细胞的特性维持更长时间。  

为测试这种新型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的效果,研究人员将其注射到“易患肠道炎症”的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结果显示小鼠获得了对肠道炎症的持久保护。即便在6周后——用早期方案培育的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早已失效——下口司团队培育的细胞中,仍有大部分能持续表达*Foxp3*基因。此外,类似的细胞注射还为“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小鼠提供了数周的保护(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种类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症,即移植的干细胞会攻击宿主自身组织)。  

“看起来他们的方案在培育‘稳定且长效’的调节性T细胞方面效果极佳,”剑桥大学免疫学家阿德里安·利斯顿(Adrian Liston)评价道。  

在第二篇论文中,下口司、天谷雅之及其团队测试了新型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能否实现“靶向性免疫抑制”。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一种罕见且可能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会攻击皮肤表皮层中一种名为Dsg3的蛋白质,导致严重水疱。研究团队首先从“能产生靶向Dsg3的T细胞”的基因工程小鼠体内提取细胞,将其转化为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后,注射到患有“类天疱疮病症”的小鼠体内——成功抑制了皮肤炎症反应。而注射从普通小鼠细胞(非靶向Dsg3)培育的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效果则明显较差。  

研究人员还从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血液中培育出了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天谷雅之表示,他们目前正致力于调整该方法,以推进后续临床试验,测试这些细胞在人体中的安全性。  

研究人员认为,即便致病抗原未知,他们的策略仍可能有效。其理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能识别“疾病相关抗原”的T细胞数量本就较多——因此,从这些患者体内培育的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大多也会具备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不过,芝加哥大学免疫学家彼得·萨维奇(Peter Savage)认为,临床医生仍需一种方法,能在所有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中,选择性地增加“疾病特异性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  

目前,这类细胞在人体中的长期安全性仍不明确。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嵌合抗原受体调节性T细胞”(CAR Tregs)的免疫学家詹姆斯·莱利(James Riley)指出,即便新型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比前代更稳定,它们最终仍可能恢复到原始的“致病性状态”(即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的状态),“这实际上可能加剧疾病,而非起到治疗作用”。  

尽管存在这些疑问,唐启智(她与今年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致力于研发工程化调节性T细胞)仍设想将这种新方法与嵌合抗原受体(CAR)及其他技术结合,以实现对免疫系统的精准调控。“当前,这是一个令人极度兴奋的研究领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50721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