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的未来将由人类与机器共同书写,科学奖项应反映这一现实
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设立诺贝尔奖(自1901年起颁发)时,深知人类跑不过雄狮、游不过海豚。我们人类作为物种之所以能占据主导地位,并非因为我们最强壮或速度最快,而是源于我们的创造力——那种想象、设计与创造的能力。
如今,人类的创造力正通过我们发明的机器得以体现。过去50年间,几乎每一项重大科学突破——从探测引力波、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到用人工智能(AI)工具解析蛋白质结构——都离不开一台“超人类”机器:它的感知范围更广、测量精度更高、运算速度更快,远超人类自身能力。
然而,享有盛誉的科学奖项仍主要将科学成就定义为“人类的独自努力”。诺贝尔奖曾多次授予那些“仅靠非凡技术才得以实现发现”的科学家,但促成这些发现的机器,以及研发机器的团队,却很少被认可为“共同创造者”。
若我们的最高荣誉想要反映现代科学发现的真实面貌,就必须认可那些“为突破提供可能的机器”。实现这一点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在现有奖项中纳入相关评选维度,可以新增奖项类别,也可以设立全新奖项。
机器绝非只是服务于科学的“工具”——它们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实验为例:2015年LIGO成功探测到引力波,仅两年后,这一成果就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早在100年前就仅凭想象、纸和笔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要“观测到”引力波,却依赖于一项“仅在近几十年才能实现的工程奇迹”:两条各长4公里、呈完美垂直角度的隧道,处于超高真空环境中,配备的激光束能探测到“仅为质子直径万分之一”的长度变化。类似案例还有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它彻底改变了人类观测宇宙的视角;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建造本身就是一项突破,其重要性不亚于后来用它探测到的希格斯玻色子;冷冻电镜(cryo-EM)更是彻底革新了生物学研究。
诺贝尔奖颁发季是全球聚焦科学的时刻。若我们仍将科学突破描绘成“纯粹的人类胜利”,就是在强化一种过时的认知——即机器只是工具。
这种“忽视”并非无关紧要。奖项的意义不仅在于表彰过去,更在于塑造未来。一项奖项的授予,会推动该领域产出更多论文;尽管奖项往往集中在少数科研机构网络中,但它们能通过搭建知识传播渠道,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奖项为特定人群、理念和学科赋予可信度与地位,向公众传递了“何为科学进步”的信号。
而当下,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人工智能正加速药物研发与蛋白质折叠模拟,甚至能赢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我们创造的机器不仅“拓展了人类的能力边界”,更在“重塑人类自身”。以谷歌DeepMind的AlphaGo为例:当这一AI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选手时,它不仅终结了一场比赛,更彻底改变了围棋这项运动——如今,人类顶尖棋手会借鉴那些“此前无人能想到”的AI策略。科学领域或许也正经历类似变革:在一个日益依赖机器的科研环境中,那些能与机器高效协作的科学家,可能会成为引领科学发现节奏的人。
是时候让科学奖项明确表彰“人类-机器合作伙伴关系”了。这里所说的“合作成果”,指的是那些“核心洞见或发现,仅靠一台‘为拓展人类能力而量身打造’的机器才得以实现”的科学成就。这类机器形态多样:既可以是大规模实验装置、先进传感器,也可以是强大的算法或集成系统——正是它们让“用科学方法解答重大问题”成为可能。
关于“人类-机器合作”的准确定义,仍需进一步探讨。而这场讨论将迫使我们直面“现代科学究竟如何运作”的核心问题,这一转变终将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首先,它将扩大科学认可的范围,确保那些“让突破成为可能、却常被忽视”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者,能被载入科学史册。我们不仅要奖励“提出正确问题的洞察力”,更要奖励“研发出解答问题的机器所展现的胆识、创造力与坚韧”。
其次,它将激励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项目。研发LIGO这类装置,需要雄心与耐心——该天文台至今仍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金额最高的项目。奖项能让这类“高风险投入”对资助者、年轻科学家和公众更具吸引力。
第三,它将帮助公众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在当前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较为脆弱的背景下,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故事”至关重要。
第四,它将让科学荣誉体系“面向未来”。随着越来越多重大发现依赖机器实现,那些“将机器排除在外”的奖项体系,终将变得过时。
这一倡议绝非“用机器取代人类”,也不是“贬低人类成就”。我们依然可以歌颂人类的智慧,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是什么为我们的前行“注入了动力”。否认这种“人类-机器合作关系”,就是固守一种“浪漫却不完整”的科学发现观;而接纳这种关系,才是对“驱动科学进步的全部创造力——包括人类与机器的创造力”的真正致敬。
(原文载于《自然》2025年第646卷,第261页)
Prizes must recognize machine contributions to discovery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2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