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线粒体吐出受损DNA——引发与年龄相关的炎症 精选
2025-9-27 05:47
阅读:4838

线粒体吐出受损DNA——引发与年龄相关的炎症  

小鼠实验显示,这些细胞器会吐出含有损伤成分的DNA,进而激活炎症相关酶。  

图片3.png 

(黑色背景下,两个线粒体分别以绿色和橙色呈现的计算机示意图)  

线粒体(示意图)拥有自身DNA,若这些DNA分子未达标准,就会被排出到周围环境中。图片来源:卡特琳娜·康(Kateryna Kon)/科学图片库(Science Photo Library)  

被称为“细胞能量站”的线粒体,有时会将自身DNA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这可能在衰老过程中引发炎症。如今一项针对小鼠的研究揭示了这种释放行为的原因:线粒体正在排出“受损”的DNA1。  

科学家发现,在患有肾脏炎症的老年小鼠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链含有过量的特定类型核苷酸——这些分子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过量则会对DNA造成损伤。这种过量会促使线粒体将异常的基因片段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填充细胞内部的液体)中;而这些游离的线粒体DNA,会启动与衰老相关的关键炎症通路。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专注于线粒体研究的医学遗传学家蒂莫西·沙特(Timothy Shutt)表示,这项研究令人兴奋,因为它有助于解释线粒体为何会丢弃自身DNA,以及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沙特补充道,这一发现还能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理解线粒体在“炎症性衰老”(inflammageing)中的作用——“炎症性衰老”即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慢性炎症。  

该研究成果于9月24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1。  

 清除“垃圾”

线粒体是产生能量的细胞器,拥有独立的基因组。当线粒体DNA受损或功能异常时,线粒体就会将其排出到细胞质基质中。当线粒体DNA中特定核苷酸的相对水平过高或过低时,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德国科隆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y of Ageing)的细胞生物学家托马斯·兰格(Thomas Langer)指出,这种会给线粒体带来压力的核苷酸过量问题,可能由某些药物引发,且在衰老细胞中似乎也会出现。但此前,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核苷酸失衡具体如何导致线粒体DNA释放,进而引发炎症性衰老。  

为了找到答案,兰格及其团队采用了经过基因改造、缺失MGME1酶的小鼠。这类小鼠随着年龄增长,肾脏通常会出现炎症,因此成为研究炎症的理想模型。MGME1酶的作用是确保线粒体基因组准确复制,但此前人们并不清楚缺失这种酶与炎症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在缺失MGME1酶的小鼠肾细胞中检测到了游离的线粒体DNA片段,而在对照组小鼠中未检测到。这些游离的遗传物质会与一种已知的酶结合并激活它——该酶是导致衰老组织发生炎症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结果证实,当MGME1酶缺失时,游离的线粒体DNA是引发炎症的核心驱动因素。  

“挑剔”的线粒体

但最初是什么触发线粒体释放自身DNA的,这一点仍不明确。当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基因改造小鼠的肾细胞时,发现这些细胞中名为“脱氧核苷酸”(构成DNA的基本单位)的物质含量相对较低。这种短缺迫使线粒体DNA在复制过程中,掺入了异常大量的RNA基本单位。  

兰格表示,这种“错误”基本单位的过量会阻碍DNA复制,而MGME1酶的缺失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线粒体会将自身DNA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进而引发炎症。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遗传学家戴维·辛克莱(David Sinclair)指出,这项发现有助于解答一个长期存在的疑问——为何线粒体DNA会泄漏出线粒体并引发炎症。但要确定这一过程是在衰老过程中自然发生,还是仅在特定条件下出现,还需要开展更多研究。“关键问题在于——这一过程与正常生理功能相关吗?”辛克莱说。  

兰格及其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更深入地研究被排出的线粒体DNA如何导致细胞衰老和炎症。“这无疑是一个有待解答的问题,”兰格表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50368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