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神经科学家不该害怕研究宗教

已有 335 次阅读 2024-7-2 21:1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神经科学家不害怕研究宗教

对大脑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倾向于避免研究宗教或灵性,因为他们害怕被视为不科学的科学。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Neuroscientists must not be afraid to study religion (nature.com)

图片1.png 

尽管全球大多数人认同宗教宗教信仰和灵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全球约有85%的人口认同宗教。社会科学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宗教或精神信仰与实践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增加社会凝聚力、同理心和利他行为;以及保护人们免受认知衰退或物质滥用的影响。但同时,在历史上,宗教和灵性也放大了冲突、两极分化和压迫。

尽管信仰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但神经科学家往往避免研究人们的信仰如何影响他们的大脑,反之亦然。这包括对超自然代理或奇迹信仰、崇拜或祈祷的实践以及参与仪式的效果的研究。

这种回避部分原因可能来自几个世纪以来强大的宗教机构抵制审查和质询。但是研究人员和资助者还担心,对宗教性或灵性的任何调查都可能被视为推广特定的宗教,或被直接视为不科学。

2021年,公共健康、宗教与灵性网络的研究人员搜索了自1985年以来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交的超过250万个项目提案的记录。他们注意到,灵性相关术语仅出现在0.05%的摘要和0.006%的标题中,而宗教相关词汇则出现在0.09%的摘要和0.009%的标题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脑——以及宗教性和灵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状况需要改变。我们呼吁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帮助建立一个严谨的领域:宗教神经科学。我们的目标不是要驳斥或推广宗教或灵性,而是要理解它们效应背后的神经机制。

已知情况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尤其是过去二十年间,人类学、心理学、宗教研究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已经调查并定义了与全球宗教和精神实践相关的多样信仰、行为和社会系统。例如,在19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乔治·默多克记录了针对超自然代理的仪式,或在168种文化中的魔法力量或超自然代理的信仰。此类作品为神经科学家提供了知识和工具。

以定义特定信仰或实践为宗教或精神的挑战为例。心理学家大约使用了55年的神秘体验问卷(MEQ)。该问卷最初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沃尔特·帕恩克于1969年开发,并于2012年更新,它使用了一个源自主要在1900年至1950年间收集的数千个宗教叙述的神秘体验分类。使用MEQ,研究人员会注意自我报告的体验是否提到了正面情绪或“至福状态”;内心的平静或与他人或自然的连接感;自我感知的转变等等。每个因素都根据某些标准进行评分。得分高的体验被认为是宗教或精神的。

 图片2.png 

参加冰冷水式神道仪式的参与者希望净化他们的身体和灵魂。

MEQ和其他心理度量可以与允许神经科学家映射与各种认知、社会和情感过程相关的神经活动的脑部成像技术一起使用。这些方法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神经调节方法,后者通过电磁刺激等方式暂时改变大脑的电活动。

只有少数使用这些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者将宗教或灵性作为他们研究的主要焦点。但是,可复制的发现开始出现。

1990年代,主流媒体报道了关于颞叶某个区域存在“上帝点”的说法。这些报告基于一些观察结果,即某些患有颞叶癫痫症状的人有时会经历宗教性的急剧增强。然而,此后的脑部成像研究表明——不足为奇地——宗教和灵性体验及实践(如祈祷)与大脑多个区域的神经活动上调和下调有关(参见参考文献7的图1)。这些区域与冥想期间调节的大脑网络广泛重叠。它们还与多种社会认知能力相关联的区域重叠。这包括推断他人心理状态并理解这些状态可能如何影响其行为的能力(心智理论);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能力,包括想象中的改善或启迪的自我;以及监控谁属于群体内、谁不属于的能力。

脑损伤的影响——如中风造成的——提供了更多证据表明,参与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的神经网络与宗教或灵性信仰和实践有关。在一项研究中,24人在移除位于颞顶叶皮质区域的脑瘤后报告说,他们感到与他人和自然的连接感增强了(自我超越)。在同一项研究中,另外24人从不同的脑区——额颞叶皮质——移除了肿瘤,却没有报告此类体验。

其他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分析表明,定期从事精神或宗教实践的人在他们的大脑中有可测量的差异。

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约40,000名参与者的神经成像和行为数据。他们发现,在定期从事宗教实践的人中,涉及自我反思和情绪调节的大脑区域内部及其之间的连通性比那些定期从事体育活动或社交活动的人更强。这三组之间在连通性模式上的变化——如在一组称为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大脑区域中——是严格相关的。宗教体验是否有助于某些连通性模式,或者具有某些连通性模式的人是否倾向于加入宗教团体,是一个有趣的未来研究话题。

过去十年进行的脑部成像研究表明,迷幻药物调节了几个特定大脑区域的活动。这些区域也是在宗教和灵性体验或实践中被调节的,并且与社交认知能力相关联。大多数迷幻药物已知会影响由血清素调节的神经通路。数据表明,改变通常由血清素信号调节的回路的活动,包括DMN中的那些,可以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与他人及自然的连接感,以及他们报告遇到超自然代理的可能性。

在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了迷幻药物的剂量依赖效应,较高剂量导致更多参与者报告他们描述为宗教或灵性的体验。这支持了血清素能调节大脑回路是迷幻药物这些特定效应的基础这一观点。此外,对2015-2020年间发表的关于迷幻药物报告效果的论文的系统综述表明,许多人在服用这些药物后有他们描述为宗教或灵性的体验,这些体验可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持久影响。

由于获得药物监管批准的难度和成本,以及提供所需心理支持和评估的水平,到目前为止,关于迷幻药物的研究涉及的参与者数量较少(每项研究约5-20人)。但这些发现得到了数千名有迷幻药物经验的受访者非正式调查结果的支持。在一项调查中,大多数参与者报告遇到了超自然实体,或报告他们的体验改变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同一项调查中,大约28%的参与者在服用药物前是无神论者。只有10%的人之后说自己是无神论者。

深入挖掘

尽管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人员非常少,但基于神经科学的这些迷人发现已经浮现。在我们看来,通过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这一话题、更多的资助者支持这项工作,以及使用新近可用的工具,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例如,人工智能(AI)可以用于识别与思考宗教或灵性概念、或执行宗教任务或实践相关联的大脑活动模式。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其他分析大量文本的计算工具可以用于系统地检查宗教和灵性体验的主观报告——无论这些体验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还是通过控制使用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产生的。

 图片3.png 

墨西哥Xochimilco的人们庆祝Niñopa,该地区最受尊敬的圣婴耶稣形象。

 

虚拟现实(VR)提供了一种在受控环境中创造可能类似于现实世界中被认为是宗教或灵性的体验的方法。例如,今年早些时候,心理学家让48人在VR中经历了感知体验。参与者同时获得了视觉和听觉提示,引导的VR体验发生在一个包含令人敬畏的超现实元素的美丽的、逼真的环境中。他们还可以通过化身与其他参与者互动。

处于控制条件下的参与者被给予了相同的听觉脚本,但他们的眼睛被遮盖以消除任何视觉或社交提示。值得注意的是,40%的暴露于测试条件的参与者在仅仅10分钟的暴露后报告说有神秘体验(通过MEQ分数测量)。而在控制条件下,只有6%的相同参与者报告有神秘体验。

我们并不是说VR或迷幻诱导的神秘体验等同于宗教体验。我们也认为,涉及此类干预的实验永远无法裁决宗教陈述,如存在超自然代理的说法。但是,如果VR技术和药理学操纵能在实验室中唤起与现实世界中的宗教或灵性体验有很多共同点的体验,那么可以使用脑成像或脑刺激技术来映射与这些体验相关的神经活动。同样,系统地改变环境可以确定在某些个体报告遇到超自然代理的情况下的条件。

变化的世界

一些神经科学家开始与全球的宗教学者合作,例如在“宗教认知的认知神经科学”项目中,这是我们两人(J.G.和P.M.)参与的一个为期三年的努力。但要实现这一新兴领域的承诺,需要数百名认知神经科学家和生物医学研究者参与这些问题,甚至更多。

许多人使用冥想或其他实践(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精神性的)来帮助他们应对疼痛和成瘾。更好地理解与宗教信仰和灵性相关的大脑过程可能会为治疗疼痛和成瘾提供额外工具——对宗教和非宗教人士都适用。同样,通过对宗教神经科学的投资,研究人员可能能更好地掌握在罕见的情况中,当宗教信仰转变为激进行动或宗派仇恨时,或者当健康的宗教社区联系偏离到类似邪教的病态时,人们的大脑中发生了哪些(如果有的话)改变。

对宗教信仰和灵性的神经科学审查对于理解人脑——以及人类生活至关重要。现在是扩展它的时候了。在许多国家,民意调查显示定义自己为宗教、灵性、两者兼有或都不是的人数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收入国家的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离开传统宗教归属,将自己定义为灵性而非宗教。在低收入国家,宗教传统保持强劲甚至扩大。与此同时,全球更多被归类为Z世代的人(1997年至2012年间出生的人)似乎正在拥抱高度传统的宗教归属,如传统天主教或犹太教。

神经科学家非常适合确定这些转变如何影响人们的大脑——无论是好是坏——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塑造人们对新兴社会、文化和生态挑战的反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440697.html

上一篇:注射释氢镁基水凝胶抗骨质疏松效应研究
收藏 IP: 117.143.183.*| 热度|

2 汪运山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