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先生曾对理论物理与数学的概括——“猜”与“证”,点出了基础科学发展中两种核心思维方式。而智能作为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其内涵远超出单一的“猜”或“证”,而是包含感知、关联、学习、决策、反思等多维度的复杂能力。
1. 感知与表征:智能的输入基础
智能的第一步是获取并理解信息。无论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猜”与“证”都需要基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如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取环境数据,再通过大脑将其转化为符号或语义表征(如识别一张猫的照片,需先处理像素信息,再关联“猫”的概念)。AI中的计算机视觉(如卷积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如Transformer模型),本质上是模拟人类的感知过程,将原始数据(图像、文本)转化为模型可处理的特征向量。没有有效的感知与表征,“猜”的灵感或“证”的逻辑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2. 联想与类比:跨越边界的连接
“猜”的核心是提出假设,而假设的灵感往往来自跨领域的关联与类比。智能的一大特征是能打破知识的壁垒,将看似无关的信息联系起来。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常源于类比,达尔文通过观察人工选种类比自然选择;现代神经网络受生物神经元结构启发。AI中的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本质是将一个任务(如图像分类)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如目标检测),依赖的也是对不同领域关联的“猜测”。这种“连接力”使智能超越了单纯的逻辑推导,具备了创造性的可能。
3. 学习与适应:动态优化的过程
“猜”与“证”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智能的核心能力之一是从经验中优化自身。人类的学习,如婴儿通过反复尝试(“猜”)和失败反馈(“证”)学会抓握;科学家通过实验数据修正理论模型。AI中的机器学习,监督学习通过标注数据调整参数(类似“证”),强化学习通过奖励信号优化策略(类似“猜”后验证效果)。学习的本质是智能系统根据环境反馈调整自身状态,使“猜”更准、“证”更高效。
4. 决策与行动:智能的输出指向
“猜”与“证”的最终目的是指导行动。智能不仅是思考,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决策,医生根据症状(猜病因)和检查结果(证假设)制定治疗方案;投资者结合市场趋势(猜方向)和数据分析(证逻辑)做出选择。AI中的决策系统,自动驾驶汽车通过感知环境(猜行人意图)和规则/模型推理(证安全路径)执行驾驶动作;推荐算法通过用户行为(猜兴趣)和协同过滤(证偏好)推送内容。决策是智能将内部思维外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
5. 元认知与反思:智能的自我校准
高级智能还具备对思考过程的反思能力(元认知),即“对猜的猜”和“对证的证”。人类元认知:学生解题时会检查自己的思路是否合理(反思“猜”的依据);科学家会质疑实验设计是否存在漏洞(验证“证”的严谨性)。AI中的自省能力,部分智能系统(如可解释AI)会尝试解释自身的决策逻辑(类似“证”的透明化);自适应算法会根据错误率调整学习策略(反思“猜”的偏差)。这种自我校准使智能系统能够避免僵化,保持灵活性和可靠性。
6. 情感与动机:智能的非理性驱动
传统上“猜”与“证”被视为理性过程,但智能中还包含情感与动机等非理性因素。人类智能,好奇心驱动科学家探索未知(“想猜”);热情促使艺术家突破常规(“愿证”);恐惧或希望影响决策的风险偏好。AI中的情感计算,虽然当前AI尚无真实情感,但通过模拟情感反馈(如对话系统的共情表达),可以更自然地与人类交互,本质上是对“动机”的近似建模。情感与动机为智能提供了“目标感”和“驱动力”,使其超越工具性,具备更接近人类的智能形态。
实际上,智能是多维能力的交响杨振宁先生的“猜”与“证”揭示了理性思维的核心,但智能的完整图景远为丰富——它始于感知,依赖联想与学习,通过决策作用于世界,并在元认知与情感动机的调节下不断进化。正如人类的智能是直觉与逻辑、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未来的人工智能若要逼近通用智能,也需整合这些维度,形成更复杂、更具韧性的能力体系。
杨先生千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648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