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机协同的计算性态势感知与算计性势态知感结合的双向动态预测模型”是一个融合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复杂理论框架,旨在通过人机互补与动态交互,提升对复杂动态环境的态势理解、预测与决策支持能力。下面将从核心概念、模型架构、关键机制及应用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一、基本概念界定1、计算性态势感知(Computational Situational Awareness, CSA)CSA是指通过数据驱动的算法与计算模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图神经网络等),对多源异构数据(传感器、文本、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实现对物理/数字空间中实体状态、关系演化及潜在威胁的量化分析与短期预测。其优势在于处理高维、高速数据的能力,但依赖历史数据训练,对小样本、强对抗或非结构化场景(如突发异常、人类意图)的适应性有限。
2、算计性势态知感(Caculating Awareness Situation , CAS)CAS强调人类认知主体的主动推理与情境理解,通过经验、直觉、逻辑判断及跨领域知识整合,对复杂场景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进行语义化解读,并基于价值目标(如安全、效率)生成更具全局观的态势解读与长期预判。其优势在于处理“不可编码知识”(如文化背景、意图推测),但受限于个体认知带宽与主观偏差。
3、双向动态预测(SAS)SAS是指人机双方通过实时交互与反馈形成闭环:机器的计算性感知结果(如规则型、概率型预测)为人类提供量化依据;人类的算计性知感(如定向/定性判断、意图假设)修正机器模型的先验假设或参数,共同优化对未来态势的动态预测能力。
二、模型架构设计模型可分解为数据层、计算层、认知层、交互层四个层级,各层协同实现“感知-认知-预测-反馈”的闭环。
1、数据层: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融合输入端:传感器数据(雷达、摄像头)、文本/日志(社交媒体、系统日志)、人类行为数据(操作记录、指令)等。处理过程:通过ETL(抽取-转换-加载)与知识图谱技术,完成数据清洗、标准化与语义关联,形成全局态势数据库。2、计算层:机器主导的定量感知与预测
技术支撑:监督/无监督学习(如LSTM预测时间序列、GNN建模实体关系)、贝叶斯网络(处理不确定性)、强化学习(动态策略优化)。
输出端:量化态势指标(如威胁概率、资源缺口)、短期预测轨迹(如敌方移动路径、网络攻击概率分布)。
3、认知层:人类主导的定性算计与修正
参与主体涉及领域专家、决策者或普通用户。功能包括:① 情境校准,对机器预测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如“该区域出现敌方概率80%”是否符合战术常识);②意图补,:基于经验推测未观测实体的目标(如“敌方补给线可能指向A基地”);③ 价值注入,定义预测的优先级(如“优先保障平民区安全”)。④ 工具支持,可视化界面(如态势地图、置信度滑块)、自然语言交互(如语音输入判断)、认知建模工具(如因果图、决策树)。
四、应用场景与价值
该模型适用于高动态、高不确定性、人机必须协作的复杂系统,典型场景包括军事指挥,融合战场传感器数据与指挥官经验,预测敌方行动并优化己方部署;网络安全,结合入侵检测系统的流量分析与安全分析师的威胁情报,预测APT攻击链;智能交通,通过车联网数据与交通调度员经验,动态预测拥堵点并优化信号控制;应急管理,整合气象、传感器与救援人员现场反馈,预测灾害扩散路径并调整救援方案。
总而言之,该模型通过“计算性态势感知提供量化基础+算计性势态知感注入情境智慧+双向反馈实现动态优化”,突破了单一依赖机器或人类的局限,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实现了更鲁棒、更智能的态势预测。其核心是人机从“工具性协作”向“认知性共生”的跃迁,为下一代智能系统提供了关键理论框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638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