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和AI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 精选

已有 5022 次阅读 2023-9-22 07:27 |个人分类:2023|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情况和因素。这是因为人类面对的现实世界非常复杂,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和不确定性,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非常庞大。同时,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对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在实际情况中,我们通常只考虑那些最相关和最重要的因素,并尽可能利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决策。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做出较好的决策,并逐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这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情况。

即使我们无法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但有时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扩展认知的能力。例如,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据挖掘技术,我们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以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帮助我们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这种技术手段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人类认知能力的扩展。然而,虽然人类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来扩展认知能力,但由于现实世界非常复杂,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和不确定性,现有的科技手段也无法考虑到所有的情况和因素。就拿人工智能来说,它需要基于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识别和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但是,由于数据量和种类的限制,人工智能也可能存在偏差和失误的情况。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人工智能可能会面临与人类类似的困境,无法考虑所有的情况和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和使用人工智能时,要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和缺陷,并尽可能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错误和不确定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概率模型推理等方法来增强人工智能的决策能力和鲁棒性,并尝试将其与人类智能相互结合,以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决策与交互。

概而言之,无论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都无法考虑到所有的情况和因素。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和缺陷,并通过合理的方法来扩展和增强认知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和未知情况。下面就是一些佐证性的思考:

1、概率不是可能性

概率和可能性确实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概率是指事件发生的数学度量,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值介于0到1之间,其中0表示不可能发生,1表示肯定会发生。通过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和数据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当涉及到考虑所有情况和因素时,我们无法使用概率来完整地描述每个可能性的发生概率,因为我们并不总是拥有所有的信息和完整的数据。此外,概率也无法解决确定性问题,即那些只有一个确定结果的情况。因此,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使用概率模型和方法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概率并不代表绝对的确定性,它只是一种基于已知信息的相对推断。
可能性则更广泛地描述了某件事情发生的程度。可能性可以包括概率,但也可以涵盖其他因素,例如基于经验、直觉或判断得出的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基于可靠的数据来计算概率,但仍然可以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和判断。简而言之,概率更加严谨和精确,是基于数学的计算和统计推断;而可能性则更加宽泛,涵盖了更多的主观估计和判断。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使用概率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但也要注意到其中的差异和适用范围。

2、可能性与似然性

可能性与似然性是统计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能性指的是在已知某些数据时,模型参数的取值能够使这些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若干组二元分类数据(比如癌症阳性或阴性),我们希望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对应的分类器的参数值。那么可能性就是关于参数的函数,用来描述每一组参数能够让观测到的数据的出现概率是多少。
似然性指的则是在已经确定某些模型参数值时,观测到的数据出现的概率大小。也就是说,似然性和可能性是相反的,它是关于观测数据的函数,用来描述已经确定参数后,这些数据的出现概率是多少。
在统计建模中,通常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来估计模型的参数。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观测到一组数据之后,我们希望得到最有可能产生这些数据的参数值。也就是说,在给定观测数据的情况下,找到一组参数值,使得这组数据的似然性最大。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可以得到模型的最优参数估计。

假设我们有一枚硬币,我们想要确定这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抛掷硬币,记录下结果,然后我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正反面数据。
可能性:可能性是描述参数取值在已知数据下的可能性。在这个例子中,可能性指的是在已知一系列实验结果的情况下,不同正面朝上概率取值的可能性大小。例如,假设我们观察到了10次抛掷结果,其中有6次正面朝上。那么可能性可以表示为,当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6时,观察到这组数据的可能性是多大。
似然性:似然性是描述已知参数取值下观测数据出现的概率大小。上面例子中,似然性指的是在已知正面朝上概率的情况下,观察到一系列实验结果的概率大小。例如,假设我们已知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6,观察到了10次抛掷结果,其中有6次正面朝上。那么似然性可以表示为,在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6时,观察到这组数据的概率是多大。

在这个例子中,可能性和似然性都与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关,但它们描述的对象略有不同。可能性是关于参数的函数,用来描述每一组正面朝上概率取值能够让观测到的数据的出现概率是多少。而似然性则是关于观测数据的函数,用来描述已经确定正面朝上概率后,这组数据的出现概率是多少。

3、人机融合中人类的概率与机器的概率不同

在人机融合中,人类和机器的概率是不同的。人机融合通常涉及将人类与机器或人工智能系统结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实体,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人类在人机融合中的概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决策和控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拥有更加灵活和复杂的思考能力。在人机融合中,人类可以负责对机器的操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控制。
创造和创新:人类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提供新的想法、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推动人机融合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伦理和道德判断:人类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运用道德和伦理判断,确保人机融合系统的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观和法律法规。
机器在人机融合中的概率主要表现在:
信息处理和分析:机器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学习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中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准确性和速度:相较于人类,机器在某些任务上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处理速度,例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
自动化和智能化:机器可以自主运行、学习和优化,从而使人类获得更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和机器在人机融合中相互补充和协作,形成一个更加强大和智能的整体。从概率的角度来看,人机之间的概率问题就是使用者和开发者认识的概率问题。对于使用者而言,与机器融合的方式会因其应用领域和需求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在医疗领域中,手术机器人可以作为外科手术的延伸,帮助医生实现更精准的手术和治疗,同时也会增加医生和病人的安全性。此时,使用者即为医生,而他们与机器进行融合的概率相对较高。相反,对于开发者而言,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人机融合技术的研发和设计中,通过制定算法、开发硬件等实现人机融合。因此,开发者与机器进行融合的概率相对较高。

客观而言,人机融合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并存在着许多技术、伦理、安全和法律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使用者和开发者认知的概率也可能会有所变化。在推进人机融合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其影响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确保技术的安全、可控和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讲,人机融合智能不仅仅是对信息的加工,还包括了对信息的理解、推理、学习和适应等更高级的认知能力,这些特征使得智能系统能够更加灵活、智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任务。

4、人机之间的授权与分权

人机之间的授权与分权是指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如机器学习模型、自动化系统等)之间建立合作和决策权责的分配机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授权与分权原则:
(1)授权原则:确定谁有权做出决策或行动。
专业领域授权:将特定任务或决策授权给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类专家。
自主决策权:将某些决策权交给机器学习模型或自动化系统,允许其自主地根据输入数据做出决策。
(2)分权原则:确定在合作与决策中人机各自承担的责任和角色。
人类主导:人类保持主导地位,在决策和行动中拥有最终决定权,并对机器的输出进行审查和干预。
机器辅助:机器提供决策支持或执行部分任务,但最终决策权仍由人类行使。
共同决策:人类与机器进行共同决策,结合双方的优势和意见,达成共识或妥协。
监督与反馈:确保机器学习模型或自动化系统的行为符合人类的期望和要求。
监督学习:通过给定标签或样本来指导模型的训练,以使其能够根据人类意图进行决策。
反馈机制:监测机器行为的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和优化模型或系统的行为。

另外,实施授权与分权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任务复杂性:将决策授权给人类专家可能更适合复杂的任务,而简单、重复性任务可以由机器完成。
可解释性需求:对于需要解释和追溯决策过程的场景,人类可能需要保留更多的授权权力。
风险管理:风险较高的决策可能需要人类的最终决策权,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道德性。

总之,授权与分权的原则可能因特定领域、任务要求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灵活选择适当的授权与分权策略,以实现人机合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信度。

mmexport1575503199833.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03377.html

上一篇:从追问AI到人机融合再到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几本小书
下一篇:人与机器只能感知到可以分类的事物吗?
收藏 IP: 123.119.251.*| 热度|

5 黄永义 李剑超 郑永军 彭真明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