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名家博士论文16: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博士论文1938年加州理工学院 精选

已有 9979 次阅读 2023-12-11 09:05 |个人分类:名家博士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是钱学森先生诞辰纪念日。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钱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792024.html,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19111211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20091031日逝世。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1031日在北京逝世。

1939年,钱先生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Problems in mo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s and reaction propulsion(可压缩流体运动反作用推进问题),论文全文,钱学森博士论文.pdf,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CaltechTHESIS(可以理解为加州理工学院机构知识库的硕博论文部分)提供此全文,记录为:https://thesis.library.caltech.edu/133/doi:10.7907/2698-R671此文也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pqdtglobal/docview/301813260。图1为钱先生的博士学位证书,现藏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关于钱学森博士论文和博士学位,有三个细节需要澄清,一是关于其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是1938年还是1939年。从其论文封面可以看出来,其博士论文完成/提交时间应该是1938年,不确定具体的答辩时间(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记录显示Defence Date193811日,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很可能是后补的记录,可信度存疑)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给的学位授予时间是1939年,大部分报道也认为其拿到博士学位是1939年。二是其是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应该只是一个学位,而且就是通常的Doctor of Philosophy,其论文封面和博士学位证书清晰地写着呢,误传的“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应该与其博士学位对应的专业是“aeronautics and mathematics”有关。三是几篇博士论文,显然是1篇博士论文,不是4篇博士论文,只不过分为4个部分而已。这与名家博士论文7:彭桓武先生的两个博士论文1940年和1945年爱丁堡大学》中提到的两个博士论文,完全不同。

Picture1.jpg

1:钱学森博士学位证书

关于钱先生的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学界普遍认为,多发表在其在米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其发表论文较多的期刊为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此刊应该是 the Institute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Official Journal1963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the Institute of the Aerospace Sciences合并为AIAA(现出版大名鼎鼎的AIAA Journal),好像是1958年停刊了。从SCI数据库看,1945-1958年,钱先生在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发表10篇论文,包括 知名的1946年发表的《超级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Superaerodynamics, Mechanics of Rarefied Gases,截至20231123日此文被引用210次,在1945-1958年此刊发表的2231篇文章中排名第14)1943年和1945年,钱先生还分别在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发表文章。在《名家博士论文15:一代科学宗师周培源博士论文1928年加州理工学院》中提到,1945年的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还有周培源先生的文章,其实还有林家翘的文章(周先生是林的老师;钱先生是林的师兄,博士导师同为冯卡门),那个时候Sino-US也算蜜月期吧。

照例说说钱先生相关的趣事。当然,钱老的报道很多,传记就有几十本之多,只找些我关注的,或者觉得有意思,请大家原谅。

一是钱老是《力学学报》创刊主编,并实实在在为期刊工作。《力学学报》2021年第5期,发表执行副主编刘俊丽老师文章《从钱学森先生的审稿意见,谈对<力学学报>办刊的启示》,DOI: 10.6052/0459-1879-21-117文中提供了一份1961年钱老的审稿意见,非常认真,值得吾辈学习。

Picture2.png

2:钱学森1961年为《力学学报》审稿的意见

二是聊聊钱老的父亲和岳父,均为牛人。其父钱均夫 (名家治,1882-1969)和岳父蒋百里(名方震,1882-1938),应该是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之一)的同学。钱均夫1902年赴日本留学,曾与鲁迅同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8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1年和1913年,两度任浙江省立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之一)校长,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视学、代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钱家丝绸商出身,肯定不算穷,不过钱学森母亲(章兰娟,1887-1935)家好像更富裕。钱先生岳父蒋百里,更为传奇,军事教育家,1905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校长由Chiang Kai-shek兼任),不少学生是抗战名将,逝世后被追授上将军衔(本是中将)1947年,迁葬其至西湖畔南山陵园(离雷锋塔很近),据说居然尸身未朽,生前至交竺可桢先生大哭道: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蒋百里娶日本护士佐藤屋登(后改名蒋佐梅),生有5女,钱先生的夫人蒋英是三女。

三是加州理工学院尊重钱先生对学院的贡献。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为钱先生颁发杰出校友奖。在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CaltechTHESIS里的博士论文记录中,也专门标注:Hsue Shen Tsien was the co-founding father of the Caltech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Picture3.jpg

3:钱学森197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最后闲聊几句姓钱的牛人与钱先生的关系。说钱先生的祖上,一般捯到五代时吴越国国王钱镠(liú),钱先生是其第33代孙。因此,有说钱家多少多少院士的(6个或更多),包括各种姓钱的,但初步研究的结论是:这些姓钱的院士,即使都是钱镠的后代,也与钱学森先生关系较远了,按照农村的说法:肯定出了五福了。比较而言,《名家博士论文14:“一门六院士”中的“大王先生”王守武博士论文1946年普渡大学》里的六个院士,关系更清晰。海外有与钱先生比较近的牛人,比如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是其堂侄儿,不是亲侄儿。

在此再次普及一个词:两弹一星。不少考试有这个题的,甚至国考。指的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核弹,一开始自然是指原子弹,后来加上了氢弹,统称为核弹。教条地说,单独原子弹,或氢弹,都不妥。有一年国考这道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就是: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50年大庆前(918),国家一次性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名家博士论文2:中国的奥本海默之一朱光亚先生博士论文1949年密歇根大学)、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名家博士论文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先生博士论文1948年爱丁堡大学)、彭桓武(名家博士论文7:彭桓武先生的两个博文论文1940年和1945年爱丁堡大学)、王淦昌、邓稼先(名家博士论文1:邓稼先先生博士论文1950年普渡大学)、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这些人都很牛,不少人在多个学科有杰出贡献。

钱先生留给后人的,还有一个“钱学森之问”,大致的意思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主要涉及教育问题,当然背后一定有社会问题等,比如各种内卷。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李约瑟之问,大致的意思是:为什么15世纪之前,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更为有效的中国文明,到了15世纪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29-1995325),英国人,科技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或许与实用主义在中国历来盛行有关。当然,这两个“问”的回答,已经很多很多,又还远远不够,期待更多人的参与,哪怕只是普通人视角的思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109-1413322.html

上一篇:名家博士论文15:一代科学宗师周培源博士论文1928年加州理工学院
下一篇:名家博士论文17:我国人工智能领军人物汤晓鸥博士论文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
收藏 IP: 113.29.58.*| 热度|

15 许培扬 武夷山 郑强 周忠浩 宁笔 史晓雷 刘啟迪 江智耀 崔锦华 郑永军 王安良 苏德辰 鲍海飞 杜耀文 Helica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