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成立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院的可行性报告
成立背景与战略意义:分析淮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国家文化政策背景,阐述研究院对文化传承、学科建设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使用文字描述和政策引用说明必要性。
基础条件分析:从学术基础、硬件资源、组织基础三方面评估现有条件,通过表格展示学术积累概况(200+项目、400+论文等),列举实体资源和文化联盟支持情况。
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提出研究院“三步走”发展规划(2025-2030年),设计“一部四所”组织架构,说明资源整合与保障措施,含经费预算表示例。
预期效益与影响:分学术创新(国家课题/专著出版)、社会服务(文旅规划/智库)、教育传承(课程/人才培养)三类预测产出效益。
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识别资源竞争、成果转化、机制协调三类风险,针对性提出开源节流、产业联动、制度优化等解决方案。
结论:总结基础优势和政策机遇,强调研究院建设可行性。
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院建设可行性报告
1 成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以双墩文化、大禹文化为代表的灿烂文化体系。近年来,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指引下,安徽省明确提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省的实施意见》(皖发〔2023〕18号)专门提出“谋划建设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等文化公园”的目标任务。蚌埠作为淮河文化核心城市,坐拥双墩、禹会村等国家级考古遗址,承载着传承创新淮河文化的历史使命。成立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院,正是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
研究院的成立具有三重战略意义:
文化传承方面:研究院将系统挖掘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先秦考古、大禹治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花鼓灯、民间美术),解决淮河文化研究力量分散、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构建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的创新平台。
学科建设方面:依托蚌埠学院现有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学科基础,研究院将推动跨学科融合,聚焦“淮河流域历史地理”“淮河民间艺术”“淮河红色文化”等特色方向,培育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研究领域。
区域服务方面:研究院可深度对接蚌埠市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为淮河文化公园建设、大禹文化产业园、铁路-淮河游线等重大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与智库服务,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
2 基础条件分析
2.1 学术基础与研究成果
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已形成显著研究优势:
科研项目:累计承担各级研究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含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38项,在淮河中游古文明、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学术成果:出版《淮河文化导论》《尘封的绝响》等专著31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淮河文化导论》获蚌埠市社科一等奖,参与编著的《蚌埠双墩》《蚌埠禹会村》成为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参考文献。
学术团队: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博士6人,硕士17人,专业方向覆盖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团队协同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150名会员,形成多层次研究网络。
表: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积累概况(2010-2023)
| 类别 | 数量| 代表性成果 |
|----------|----------|----------------|
| 科研项目 | 200+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 |
| 学术论文| 400+篇 | CSSCI核心期刊论文76篇 |
| 专著教材 | 31部 | 《淮河文化导论》《蚌埠双墩》 |
| 文化展览 | 5大展区 | 双墩陶器刻符展、花鼓灯非遗展等 |
2.2 硬件设施与资源条件
学院已建成淮河文化展馆实体平台,展区面积超800平方米,设有“双墩陶器刻划符号”“花鼓灯非遗”“淮河红色记忆”等主题展区,收藏文物复原件、民俗实物、文献资料等500余件,具备文化展示、研学教育、学术交流综合功能。该馆于2021年获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年均接待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参观者超3000人次。
资源整合方面,2023年3月由蚌埠市委宣传部与蚌埠学院联合发起成立“蚌埠市淮河文化发展联盟”,首批整合安徽财经大学、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市委党校、市文旅局等23家单位资源。联盟明确以“课题共担、平台共建、成果共享”为机制,为研究院提供三大支撑:
数据资源:共享淮委水文档案、地方志办文献、博物馆考古资料;
实践基地:对接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蚌埠闸水利风景区;
转化渠道:链接文创企业、文旅项目及政府文化产业基金。
2.3 组织与政策保障
蚌埠学院已建立较为成熟的科研管理机构体系。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学术委员会指导研究规划,下设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等研究所。2023年校党委进一步强化中心建设,任命文学与教育学院院长吴长法兼任中心主任,推动中心与教学单位资源整合。
政策支持方面,蚌埠市委市政府将淮河文化研究纳入城市发展战略:
资金支持:2023年市委宣传部专项拨款用于淮河文化论坛筹办及课题研究;
项目对接:郭鹏部长在调研中明确提出合作建设“淮河文化公园”“淮河文化旅游打卡点”,推动研究院成果转化;
规划衔接:《蚌埠市文旅规划》将“建设淮河国家文化公园(蚌埠段)”列为重点项目,亟需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撑。
3 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3.1 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研究院拟采用“研究-保护-育人-转化”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建设成为:
淮河流域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核心机构;
安徽省淮河文化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
蚌埠市文旅融合发展智库与资源转化平台。
分阶段实施目标如下:
近期(2025-2026年):完成研究院建制,申报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启动淮河文化基因库建设;
中期(2027-2028年):牵头编制淮河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获批国家级研究课题2-3项,开设“淮河文化”本科微专业;
远期(2029-2030年):建成国内一流的淮河文化研究平台,推动蚌埠成为淮河流域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
表:研究院“三步走”发展规划核心指标
| 阶段| 学术目标 | 社会服务目标 | 教育目标 |
| 近期(2025-2026)| 省级重点基地获批1-2项国家级课题 | 完成淮河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数字化基因库 | 开设3门通识课培养20名研究生 |
| 中期(2027-2028) | 出版《淮河文明通史》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 制定文化公园建设标准设计2条文旅线路 | 设立微专业建设虚拟仿真课程 |
| 远期(2029-2030)| 牵头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 | 孵化文化IP 5项以拉动文旅产值超10亿 | 建成硕士点编写中小学教材 |
3.2 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研究院拟采用“矩阵式管理架构”,实行院长领导下的学术委员会评审制:
院务委员会:由蚌埠学院分管院长、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主要合作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战略决策;
学术委员会:聘请淮河流域考古专家(如社科院考古所)、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等组成,审定研究计划与学术标准;
业务部门:
历史文化研究所(聚焦双墩文化、大禹文化考古研究)
非遗与民俗研究所(开展花鼓灯、民歌等艺术保护)
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所(服务文化公园、文创产品开发)
数字文献中心(建设淮河文化数据库、虚拟展馆)
运行机制突出“开放协同”:
课题加盟制:校外专家通过申报院设课题加入研究团队,项目周期灵活;
双导师制:联合安徽财经大学、淮委等单位专家培养研究生;
成果转化分成制:明确文创产品、规划方案等收益分配机制。
3.3 资源整合与实施保障
经费预算:初期需投入500万元,其中蚌埠学院配套300万元(含场地、设备),市委宣传部文化基金支持100万元,联盟单位共建筹资100万元。后期通过课题经费(国家级课题50-80万元/项)、政府购买服务(规划项目30-50万元/项)、社会捐赠,等实现可持续运营。
空间改造:在现有展馆基础上,改造升级以下功能空间:
淮河文化数字体验馆(运用AR/VR技术还原双墩刻画符号制作过程)
非遗工坊(花鼓灯传习基地、陶艺制作实践区)
文化创意实验室(文旅产品设计、沉浸式展演研发)
人才引育:
引进2-3名淮河文化研究领军人才(如考古学、文化生态学方向);
培育校内青年骨干,每年选派3-5人赴中国社科院、流域省市交流;
聘任“工匠教授”岗位(剪纸、花鼓灯等非遗传承人)。
预期效益与影响评估
4.1 学术创新效益
研究院将显著提升淮河文化研究的系统性与前沿性:
理论创新:通过开展“淮河流域文明起源”“淮河生态文化变迁”等重大课题研究,填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论中的淮河流域空白。计划3年内出版《淮河文明通史》《淮河生态文化图志》等标志性著作,改变目前专题性成果多、系统性研究少的局面。
方法创新:建立跨学科研究矩阵,整合考古学(双墩陶符研究)、数字人文(文化基因库建设)、文化生态学(人水关系研究)等方法,推动研究范式转型。
平台升级:依托现有省级科普基地,联合安徽财经大学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5年内力争实现国家级课题突破5项、CSSCI论文年均20篇,显著提升学科排名。
4.2 社会服务效益
研究院将成为蚌埠文旅发展的核心智力支撑:
规划编制:直接参与淮河国家文化公园(蚌埠段) 建设规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5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