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rnie

博文

伯尼占卦论

已有 283 次阅读 2025-5-20 15:0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伯尼占卦论

                                                                      牛津理学博士(95年)  宗亚平  沈阳2024

1.    前言

     占卦学是星象学、祭祀与始医学结合的产物,是科学起源的一个过程。占卦学在西方与心理学和理疗学结合,成为了现代医学诊疗具有执照的规范职业之一。然而占卦学在我国,由于许多相关历史纪录的缺失,由于政治导致的长期研究认可和投资的中断,目前普遍不承认是科学的一个分枝。本论就是,力图建立中国占卦学的科学系统和基本程序与内容。本论遵循周易理论,以现代宇宙学出发,用唯相学理论建立地心说五行宇宙模型,数值模拟适配已知实验结果。周易人天合一理论成功预测了现代元宇宙概念和自相似理原理,本论依据自相似原理平行移动地心说模型,依据周易学说,建立了元宇宙阴阳驱五行人体健康命运演绎模型。元宇宙模型引入了西方12星座模型,以弥补周易中星象资料记录的大量遗失,星座作为五行的水提供人体含水的空气。元宇宙模型引入了中医六脉阴阳理论,以提供五行物质演绎的加强驱动力。4种血型决定了阴阳物质在八卦中运行的4种方式,笔相学的应用和测字术的结合,推崇中医望闻问切收集数据,都是为了增加占卦的科学性以提高卦相和解卦的准确性。

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父母、历史、地理、性格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存在的客观,是科学的体现。知天命是为了更明智的做抉择和调整,是承认个性和个体的存在,是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特点,求解人生价值、意义和幸福的极限峰值各点。但是,人最难的却是知道自己,理解形势。因此,借助智者,占卦分析,知晓命运,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岂不是对科学的追求,人生偶遇贵人,指点迷津,岂不福也。知天命是为了更努力的尽人事,任何一个占卦师都要以促进尽人事而为目的,因为与命运抗争是任何动物的本能,是生命存在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的品格。而占卦师给出的任何天命必须附有尽人事的解,如果没有解,占卦师要以天机不可泄漏为由,不给出结果。

我国对心理疾病传统看轻,发达国家统计,50%以上的人在不同时间段就医心理诊疗。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需要极大的关注,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更好的取信于患者。取信很重要是因为,心理疾病者能相信自己需要帮助,疾病就好了一半,特别是儿童,即使是自闭症患者也认为是别人不同或不正常。本论的创立是作者为师50年后,还想能为更需要帮助的学生们做点什么,也是一位科学家对新领域追求的渴望。另外,本论也特别针对老年人,因为他们更需要心理按摩和帮助。目前我国的老年人普遍认为儿女孝顺就是幸福,可是统计显示,巨大的儿女服伺的社会和个人成本下,被服伺的老人脾气大更不快乐,因为得到的没有什么,身体的疼痛不会消除,人格的圆满和成功也没有更爆发的释放,生命快乐仍然需要更多。因此,只有信仰的改变,才能像发达国家老人那样,互相搀扶,不拖累孩子,自强自立,追求价值意义和情义,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志愿者组织中,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会忘我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

本论创立是来源于作者对周文王被软禁20余年如何建立周易理论的兴趣。可以想象,周文王20余年主要的玩具就是草桔梗,他收集了大量的桔梗,分为2类。无结节的桔梗称为阳棍代表阳性物质,中间有个结节的桔梗称为阴棍代表阴性物质。3根阴阳棍的排列有8种可能,因此加以诠释就有了八卦图。文王在八卦图中,用众多阴阳棍模拟演绎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和生死天机,用6根阴阳棍的排列的所有可能性,形成了64种卦象,并以64卦象诠释天象,人生,命运,科学,人和世界的过去与未来。作者数十年来,力图还原流失了记载的文王的模拟过程,近年来终于取得突破进展,提出用128根等数的阴阳棍代表一个人的物质全部,在元宇宙五行间,由八卦法轮旋转,阴阳棍依定则移动,求出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下的卦象。本论,努力排除传统占卦的摇签随机性,实现依据数据计算卦象的科学性。 

2.    占卦步奏

2.1   起始和结束条件

首先根据求卦者提供的出生年确定天干和地支,根据出生月日确定星座,根据出生生辰确定6脉中的本命脉。将128根桔梗中的20根阴棍放入星座,20根阳棍放入天干,20根阳棍放入地支;12根阳棍放入乾,12根阴棍放入对面的巽;12根阴棍放入坤,12根阳棍放入对面的艮;本命脉处放入12根,最后12根放入八卦图中本命脉对面的位置。生命结束时,全部128根棍均匀分布在八卦中,每个位置具有8根阳棍和8根阴棍。

进一步阅读,请下载附件: 

fortuneteller.pdf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152-1486444.html

上一篇:中子和质子中质量和电荷的结构模型
收藏 IP: 49.5.129.*|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2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