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刀郎与冯梦龙
冯梦龙,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一生搜集了许多吴歌,编辑成《山歌》等歌集,存山歌三百八十首。山歌的内容以抒写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率真、热烈。《山歌》的序是《叙山歌》,这是一篇为山歌正名的宏文。他在《叙山歌》中说:“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於是别之曰山歌。”在这篇文章中,冯梦龙讨论了民间歌谣的地位和价值。他说:“桑间濮上,国风剌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强调了民间歌谣的重要性。又说,今“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假”可作“虚假”、“矫情”讲,因为“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他认为,正是这种真实性,民间歌谣才得以保存下来:“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
冯梦龙一生致力于山歌编辑与传播,不以攻讦为意,不以前程为怀,是明代山歌研究第一人,代表了晚明文人“求真”、“主情”、“尚俗”的群体自觉。《叙山歌》大胆宣扬男女之情,“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叙山歌》),“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今古奇观序》),借“俗”文艺的写实倾向朴素而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与世俗情态,构成对落后价值约束的冲击。山歌,艳而不淫,俗而不烂。
刀郎深受冯梦龙及《叙山歌》的影响。恰好冯梦龙是苏州人,而刀郎在冥冥中对江南水乡又有一种一往情深的眷恋,一往情深深几许,江南夕照深秋雨。他在《弹词话本》中说:“受话本和戏曲的影响,让我从小对江南就有一种深深的情节,而苏州符合了我对江南所有的想象。我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模仿着他们的生活,评弹、昆曲及吴语,琵琶、三弦与曲笛。直到三年过后,开始动笔尝试创作这张专辑。这张专辑是我对话本中的人物、故事的陈述,是一个个画面、印象的叠合。就像话本小说一样,这里是一个小书场,我是‘说话人’,希望听众能变成‘看官’,找到我们于时间于空间存在过的痕迹。”
刀郎在苏州潜伏多年后,2020年发布《弹词话本》,2023年发布《山歌寥哉》。
从遥远新疆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今天江南的《弹词话本》,相隔已十多年了。从大漠孤烟直的粗犷与沧桑,到烟雨楼阁江南水乡的浅斟低唱,那人还是那个人,但听歌的,大多换了一拨人。略带些沙哑的嗓音,已被岁月打磨得更加成熟而带些圆润。在琵琶、三弦、中阮等搭配加持下,幽静小巷里、小桥流水旁,传来弹词,如呢喃吴语娓娓道来,又如雨打荷叶珠落玉盘。话本原是古时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再创作的重要素材,现在,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弹词话本》则是歌曲集。《弹词话本》的《瓜州渡》,即取材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山歌寥哉》,“寥哉”二字,除却其本意外,也与“聊斋”谐音。作者认为,“《聊斋》继承了冯梦龙对于市民伦理的认同观念,描绘了现实之境与理想世界、男与女、善与恶、债与偿、强与弱、神圣与亵渎,充满了对立。虽然现实与幻境都伴随着各种残缺,但《聊斋》绝不是幻灭的悲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理想的光辉,是我们得以管窥那个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之洞眼。”而《山歌寥哉》,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歌,是结合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
人们都知道蒲松龄和他写的《聊斋志异》,殊不知蒲松龄还是一个民间歌曲爱好者,他汇明清俗曲,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编写了通俗音乐作品集《聊斋俚曲集》和《聊斋小曲》。刀郎写《山歌寥哉》,毫无疑问是向民间音乐前辈蒲松龄致敬。由此看出,冯梦龙、蒲松龄、刀郎在民歌上的一脉相承。
在《弹词话本》和《山歌寥哉》的词作上,其每首词作都各有具象所指,描述一个场景,讲述一个故事,经仔细打磨的遣词造句都极其准确与传神。配上音乐就是浮现在眼前的画面。唱,是一首歌;诵,是一首诗。
在歌曲印象上,“线性旋律思维秉持自身的合头、合尾、加花、增值、减板、借字、变奏手法,在音色、节奏、律动、速度、动态、调性的共同作用之下,使中国传统音乐在流传、再创作中千变万化,这就是中国音乐的特色和神韵所在。”
《山歌寥哉》中,《序曲》采用的是广西山歌调;《罗刹海市》采用的是靠山调;《花妖》是时调;《镜听》是闹五更调;《路南柯》是没奈何调;《颠倒歌》是栽秧号子;《画壁》是绣荷包调;《珠儿》是河北吹歌;《翩翩》是道情调;《画皮》是银纽丝调,而《未来的底片》为说书调。这十一种不同的民歌调子,体现了“同源共祖、曲调沿用、用中有变、变不离宗”的理念。有人评说,刀郎用该专辑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的二度雕塑创作。有音乐人认为,刀郎将民间曲调与雷鬼、摇滚、trap等曲风相嫁接,完成了一次音乐上的转型和进化。由于民间曲牌流传地域甚广,涉及民族音乐繁巨,专辑中曲牌音乐创作得到了郝雷(音乐制作人、刀郎团队伴唱)、吉林省吉剧团梁学华以及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大伟等人的帮助。好音乐的价值,能让人在听与听后,对生活有所思考,对事物有所观照,进而迸发出对善和美的向往与追求。
(待续,下篇:五、刀郎与海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