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对“名”的理解

已有 1587 次阅读 2024-2-5 10:06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名”的理解

 

读书中,经常遇到孔夫子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话按照现在的理解,似乎名应当指名词,就是说名词的定义不正确,混乱。语言和后面的推理就不会顺利,就会违反逻辑。这样理解好像也无可厚非。

后来读了论语,了解到原话的出处,才悟到,原来的理解大谬不然。

论语的原来一段话是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quē)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后来有人翻译为白话是

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您来执政,您首先做什么呢?”孔子说:“一定先正名份!”子路说:“这样啊,您拘泥固执了!怎么是先正名呢?”孔子说:“仲由你学识还太浅!君子对于他不知道的事情,应该保持存疑的态度。名份不正当,说的话就不容易被人接受;说话不被人接受,事情就难以办成;事情难以办成,就不容易使礼乐教化得以兴盛;礼乐教化不能兴盛,刑罚法度就不容易合乎民心。刑罚法度不合乎民心,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正名之后说的话必然容易被接受,说的话被接受做事必然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不能轻率随便。”

看了这段话后,才理解孔子的“名”指的是名分、地位。意思是有什么名分和地位,就说什么话,名分和地位不对正,说话就不顺当,没有效果。

后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名”,做了非常直白的注解。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也。非有、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这段话有人翻译的白话译文是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夏、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区分。

  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崐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 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看了这几段话后,使我们了解到原来孔子说的名,是区别社会地位的高低的“分”的等级。这就是儒家“礼”的实质。

所以看古文,不可以望文生义,而要仔细了解它当时的真正含义。

我们平常说的“争名夺利”,的“名”也应当如司马光说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现今意义上的“名誉”,而是指名分和地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72-1420631.html

上一篇:[转载]几根线支起的支架
下一篇:我敬佩李佩先生
收藏 IP: 111.192.247.*| 热度|

7 王涛 尤明庆 王成玉 王启云 史晓雷 冯大诚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