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大师之十一:姚穆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植树节
术业有专攻。如今专业高度细分,很难找到某一领域的全才。
翻阅科学史书籍,大家普遍的共识是:庞加莱是最后一位数学全才,朗道或者费米是最后一位物理学全才,西蒙是最后一位经济学全才,特斯拉是最后一位电气工程全才,冯·诺依曼是最后一位计算机科学全才。当然这里面的“最后”是相对而言,不能排除今后某一天出现一位全才,重新改成这个“最后“的时间值。
在纺织领域,也有一位业内人士几乎都会认可的全才,也可能是我国现阶段最后一位纺织全才:姚穆。
姚穆,1930年5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唐闸镇,1948年从江苏省立南通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建南通学院纺织科。1949年陕西咸阳解放,西北工学院从当时设在上海的南通学院纺织科聘请到了李有山教授来任教。1950年8月,李有山教授带着五位优秀学生一起到了咸阳,其中之一就有姚穆。姚穆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扎根西北深耕纺织七十余载,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国家纺织教育与科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5年2月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去世。
姚穆在学术上著名的是着装舒适性研究成果,开拓了人体着装舒适性学术研究新领域。着装舒适性是世界难题,同样的着装状态,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舒适感受,这也是涉及物理、心理、生理等的跨学科问题。姚先生心气极高,估计年轻时就有挑战这一难题的想法,正式启动是1977年,姚先生正值壮年巅峰时期。热湿耦合传导是热工学里面的常规问题,姚先生把这个常规问题应用于纺织品,研究以织物为介质的热湿耦合问题。组成织物的纤维原料种类繁多,织物组织结构更是繁杂,由不同热导率和回潮率的纤维组成繁杂的织物多孔介质,常规问题就变成复杂的不那么常规的问题了。即使现在计算能力提升了,要计算数以亿计单纤维组成的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导,也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由于舒适性直接与人体生理触觉和心理感觉相关,还要把该问题与人体生理、心理等结合起来,把客观问题与主观想法联系起来,难度就更大。姚先生从经典传热传湿学和实验研究出发,自行设计搭建了系列测试装置和仪器测试织物热湿耦合传导性质,避开了繁琐的织物微观结构层面计算,得到了更为宏观和实践指导意义强的结果。研究期间,姚先生还拓展至医学领域的皮肤感觉生理学,做了很多连医学专业工作者都极为认可的皮肤生理切片。在国际上,姚先生做织物热湿耦合传导不算最早,现有官方文献记载1930年英国利兹大学Speakman等就详细报道了纺织材料和织物热传导系数,但姚先生的研究成果扩展至生理学和心理学,在应用实践中最广泛最成功;在国内,是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开创者之一,关键是把该理论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我国极地服、宇航服和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真正把学术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相比于学术理论成果,姚先生纺织工程实践更有价值。姚先生纺织实践经验丰富,对于纺织纤维,尤其是棉纤维和毛纤维,有深刻研究。对于棉花育种、纺纱工艺、羊品种改良和羊毛纤维性能及纺纱工艺,有几十年的实践积累。姚先生编著并于1959年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毛纤维材料学“教材,系统阐述了羊毛纤维从氨基酸序列到正偏皮质结构、以及对纺纱工艺的影响。进入新世纪,还扩展到麻纤维领域,对于麻纺和麻类织物产品开发大量实际经验。在化纤仿毛工作中,从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开始到新世纪初,持续开展涤纶短纤维、涤纶长丝仿毛织物理论和实践探索,尤其在联合石化企业、化学纤维企业、纺织染整企业开展大合作上面,体现了很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其实姚先生是以个人魅力赢得大家由衷的钦佩,并高效推进了合作进程。
姚先生是少有的纺织工艺全产业链实践工作精通者,从早期的棉纺学、棉纺厂设计、纺织厂合理照明、纺织厂定额测定,到纤维、纱线、织物和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与测试技术等方面都有过大量的深入研究。到任何纺织企业,都能因地制宜提出生产技术方案。这种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现在的纺织专业师生和科技人员而言,实在难能可贵。针对面广量大的我国纺织生产提质增效,提出了“高、新、特、精、优”纺织产业发展对策,为纺织产业健康发展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了一生。
姚先生还在纺织标准及测试、纺织仪器研制工作方面有大量工作成果,研制了系列纺织测试仪器和多项测试标准。最有名的是与国营第七八二厂开展研制条干仪、以及系列清纱器等各类纺织品检测仪器等工作,卓有成效。长岭纺电副总吕志华,也是1989年9月与我同时师从姚先生的床铺首尾相连室友,曾对我说,企业各层管理人员、一线工人甚至门卫对姚先生都非常熟悉,他有时一个人从西安赶到宝鸡的车间解决问题,厂领导往往都是事后才知道姚先生来过,而那时姚先生都已是七八十高龄了。
姚先生最重要的身份还是老师,为纺织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植树造林七十年,培桃育李万千春。姚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翻译出版了原苏联学者的重要教科书和学术专著,例如拉科夫“棉纺学”第三分册、巴洛夫“棉纺学”第一、二分册,之后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多种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工具书。姚先生主编的“纺织材料学”教材最为经典,影响了几代纺织人,我国每个纺织专业学生几乎是人手一册。关于姚先生教书育人、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为人谦虚低调、淡泊名利等等,那是业界家喻户晓。每个听过他讲课、讲座、报告的人,都会甘之如饴地回味教学过程的精彩。姚先生上课、作报告,激情洋溢,条理清晰,中气充沛,兴之所至,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讲课或作报告结束后,往往衣服上、袖子上全是粉笔灰。我们学生都臆测姚先生的头发是被粉笔灰染白的。最关键的是,姚先生讲课结束时,黑板正好写满,抄下来就是读书由厚到薄的最佳纲要。可惜以前条件有限,无法像现在这样能便捷地拍照和录像留存这些珍贵影像。在同一个报告厅,有各个层面的听众,姚先生的报告能让每一个都听得懂里面的技术细节,没有高屋建瓴的专业理解很难做到。
按照以前系列博文惯例,再八卦一下纺织大师。姚先生有很多称呼,学校同事们都称呼“姚老师”,众多弟子们尊称“姚先生”,西安本地人称呼为“姚师”,企业人员称呼“姚工”,政府工作人员称呼“姚院长”、“姚院士”等等,我唯独没有听到“姚教授”这个称呼。其实这些称呼都是表象,大家对姚先生发自肺腑的尊重,才是内心的长久不变。
再继续八卦。“先有”,姚先生的口头禅是“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跟在“不成熟”后面的就是几条逻辑性很强的、好像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的方案,而其实这都是在对话中脱口而出,可见姚先生对问题的洞察力,我们学生私下猜测“姚先生的建议不成熟,那谁还能有成熟的建议”。“既有”,姚先生出差到哪一个地方,就讲哪一个地方的方言,尽管口音那是相当不标准。“还有”,姚先生的蝇头小楷,那是出了名的“姚体”,工工整整,在一个小纸片上可以写很多很多字,夸张一点讲,字小到要拿放大镜才能看清。“又有”,姚先生最爱吃的、让我们去一买就是二三十包的那种方便面,我们顺手牵羊般的偷吃过后发现那味道是真的鲜美,但现在市面上见不到了,我们现在也忘记是什么牌子了,依稀记得是产自上海、红色带乳黄色油纸包装口袋。“再有”,姚先生穿的衣服经常是在做织物起毛起球的试穿实验。“最后有”,姚先生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艰苦补素,身为著名纺织专家,穿衣却是黄土高原老农模式,姚先生也不是没有条件改善生活,只是把绝大部分积蓄捐出去当奖学金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姚先生是在人世间修苦行。
如何简要评价姚先生?姚先生既是象牙塔里面浑身粘满粉笔灰的学者,更是纺织厂里面浑身沾满棉花的纺织工人。
总结,姚穆是我国纺织领域现阶段最后一位全才。
[注]:今天是植树节,姚先生在纺织领域“植树造林”七十余年,桃李满天下。特撰文追忆恩师。
参考文献:
[1] 《姚穆教授文集》编辑委员会. 姚穆教授文集. 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庆祝姚穆教授执教50周年专辑), 2001, 15(2): 1-8
[2] 院士馆:https://ysg.ckcest.cn/html/details/1958/index.html
[3] 《科技日报》2025年2月28日第8版:千丝万缕织就强国宏图——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