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经络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作为机体极为重要的防御体系,是由多种复杂且相互协作的组成部分构成。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是免疫系统的三项主要功能。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功能。当病原体入侵人体,首先启动固有免疫应答。除巨噬细胞外,中性粒细胞迅速迁移至感染部位,通过吞噬和释放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处理病原体后,将抗原信息呈递给 T 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监视功能时刻监控体内细胞状态,及时识别并清除失去生命活力的衰老细胞,包括突变或癌变细胞。免疫自稳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确保免疫系统不对自身组织和细胞产生过度免疫反应。一旦免疫自稳机制异常,就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器官,造成机体损伤。免疫反应结束后,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机制使免疫反应逐渐消退,恢复正常生理状态。这三方面的功能共同完成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各类病原体入侵,及时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在保障人体健康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人体内的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含胸腺和骨髓。骨髓是免疫细胞的生成场所,尤其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和分化的主要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涵盖淋巴结、脾脏以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结分布于全身的淋巴组织,负责过滤淋巴液并激活免疫细胞。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不仅过滤血液,清除病原体、衰老血细胞等,还能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表面,提供局部免疫防御,构成了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能够针对黏膜表面接触的病原体快速产生免疫反应,分泌特异性抗体,阻止病原体黏附和侵入。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执行者,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等。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能识别、吞噬并降解入侵病原体,还可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作为数量最多的白细胞,能迅速迁移至感染部位,通过吞噬和释放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树突状细胞是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处理病原体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 T 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NK 细胞无需预先致敏,可直接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在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
适应性免疫细胞主要是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分为辅助性 T 细胞(Th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CTL)和调节性 T 细胞(Treg)等亚群。辅助性Th 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活性,其中Th1 细胞促进细胞免疫,Th2 细胞辅助体液免疫。细胞毒性 T 细胞能够特异性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或肿瘤细胞。调节性 T 细胞则抑制免疫反应过度活化,维持免疫平衡。B 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通过中和毒素、促进吞噬等方式清除抗原。
免疫分子在免疫反应中承担着信号传导、识别及效应发挥等重要功能。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具有高度特异性,能与相应抗原结合。抗体通过多种机制清除抗原,如中和毒素、凝集病原体、激活补体等。补体系统是一组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经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 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途径激活。激活后的补体系统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如溶解病原体、促进炎症反应、调理吞噬作用等。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在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及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在人类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为 MHC I 类和 MHC II 类分子,分别参与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在 T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及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以其精妙的组成、复杂的功能和严谨的工作过程,为身体健康提供坚实保障。现代医学研究从多方面揭示了经络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具有调节作用。从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角度分析,经络与神经系统存在紧密联系。当对穴位进行刺激,如针灸、推拿等,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通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激活一系列神经反射活动。这一过程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释放,例如促使乙酰胆碱、P 物质等的分泌改变,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与功能。例如,乙酰胆碱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维持免疫平衡。研究表明针灸相关的穴位可刺激免疫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的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化。
在内分泌体液免疫方面,经络调节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刺激经络穴位能够影响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如 IgG、IgA、IgM 等)的含量。当机体处于免疫低下状态时,适当的经络刺激可促使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而在免疫功能亢进的治疗上,如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经络调节又可使免疫球蛋白水平趋于正常,缓解过度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的损伤。这表明经络对体液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够根据机体免疫状态进行精准调控。
免疫细胞的工作同样也会受到经络刺激的影响。免疫细胞如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相关实验表明,对特定经络穴位进行干预,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活性。例如,艾灸足三里穴位可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其免疫应答能力,使机体对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的监视和杀伤功能得到提升。同时,经络调节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加速对病原体的吞噬清除过程,从而有效维护机体健康。研究表明,针灸可增加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从经络与身体能量代谢与微循环的角度来看,经络系统的畅通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能量供应与微循环状态。当经络阻滞时,局部组织的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影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而通过疏通经络,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为免疫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保证其正常代谢与功能发挥,增强机体整体免疫防御能力。
而对于免疫功能亢进或出现免疫紊乱的情况,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穴位刺激则可起到一定的抑制和调节作用,使免疫系统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例如,针刺某些穴位可调节异常的免疫反应,减轻自身免疫性炎症。经络穴位刺激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从而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整体健康。
经络系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运行有明显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尽管目前对于经络调节免疫功能的具体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通路尚未完全明晰,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出经络对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深入探究经络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更为现代医学在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