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奥默
Lipopolysaccharides 别名:LPS; 脂多糖
2025-10-24 11:12
阅读:518

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这类细菌的标志性成分。它对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同时又是强大的内毒素,是引发宿主先天免疫反应的主要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之一。

1. 化学性质

化学本质:LPS是一种两性分子(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区域)的大分子糖脂复合物。

纯度:99%

厂家:AbMole

分子结构:其结构高度复杂,但通常由三个功能区组成:

O-抗原(O-多糖链)位置:最外层。组成:由多个寡糖重复单元连接而成的长链,结构多变。功能:血清型特异性:不同细菌O-抗原结构不同,决定了菌株的血清型,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础。保护作用:帮助细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吞噬。亲水端:使LPS具有亲水性。

核心多糖 位置:连接O-抗原和脂质A。组成: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通常含有非常规糖类,如KDO(2-酮基-3-脱氧辛酸),对细菌生存至关重要。功能:起到结构连接的作用。其结构在同一种属内相对保守。

脂质A 位置:嵌入细菌外膜的内侧,是LPS的毒性中心和生物学活性中心。组成:由一个由葡萄糖胺双糖构成的骨架,通过酯键和酰胺键连接多条脂肪酸链。这些脂肪酸链的数量和长度直接影响毒性强度。功能:疏水锚:将LPS锚定在细菌外膜上。内毒素:脂质A是LPS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关键部分。当细菌死亡裂解后,LPS被释放出来,其中的脂质A被免疫系统识别,导致炎症反应。

溶解性:由于是两性分子,LPS在水溶液中会形成大型聚合体(微团),难以真正“溶解”。在实验中使用时,通常需要涡旋、超声处理或与特殊试剂(如EDTA)混合来获得均匀的悬浮液。

2. 原理与作用机制

LPS本身不直接杀伤细胞,它的“毒性”体现在它能过度激活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引发一场剧烈的、有时是致命的“炎症风暴”。其作用机制如下:

a) 识别受体 宿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不直接识别完整的LPS分子,而是通过一个精密的蛋白质复合物系统:

  1. LPS结合蛋白(LBP):在血液或体液中,LBP首先与细菌释放的LPS聚合体结合,并将其转运给下一个受体。

  2. CD14:LBP将LPS传递给锚定在免疫细胞膜上的CD14蛋白。CD14进一步将LPS解聚,呈递给最终的信号转导受体。

  3. Toll样受体4(TLR4)-MD2复合物:这是最关键的信号启动步骤。解聚后的LPS的脂质A部分会嵌入TLR4的共受体MD2中,导致TLR4二聚化并被激活。

b) 信号转导与炎症因子的产生 TLR4激活后,会启动两条主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MyD88依赖通路:这是早期反应通路。TLR4激活后募集胞内适配蛋白MyD88,进而激活IRAK和TRAF6,最终激活NF-κB和MAPK信号通路。这些转录因子进入细胞核,启动大量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 TRIF依赖通路:这是晚期反应通路。TLR4在内吞体上募集另一适配蛋白TRIF,激活IRF3转录因子,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

c) 生物学效应 上述信号通路被激活后,免疫细胞会大量合成和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 IL-1β, IL-6。趋化因子:招募更多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等。

适量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感染。然而,如果感染过于严重(如败血症),大量细菌释放的LPS会导致全身性的、失控的炎症反应,即 “细胞因子风暴” ,引起高烧、血管舒张、血压骤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衰竭,最终导致休克和死亡。

3. 实验应用

由于其强大的免疫激活能力,LPS成为了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a) 建立炎症模型

  • 体外(细胞实验):用LPS刺激巨噬细胞(如RAW264.7、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或其它细胞,是研究炎症信号通路、筛选抗炎药物的标准模型。通过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 IL-6, NO等因子的水平,可以评估药物的抗炎效果。

  • 体内(动物实验):给小鼠或大鼠注射LPS,可以模拟败血症或内毒素休克,用于研究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方法。局部注射(如关节、肺部)可以建立特定器官的炎症模型(如关节炎、急性肺损伤)。

b) 免疫细胞激活剂:在培养树突状细胞时,常用LPS作为 “成熟刺激信号” ,使其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和分泌细胞因子,从而更好地激活T细胞,用于免疫治疗研究。

c) 佐剂应用:在疫苗研发中,LPS或其衍生物(如单磷酰脂质A, MPL)可以作为佐剂,增强机体对疫苗抗原的免疫应答。

4. 注意事项

极强的生物活性:LPS活性极高,纳克(ng) 级别就足以激活细胞。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极度谨慎,避免污染。常见的污染源: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如水、血清、胰蛋白酶)和耗材如果未经去内毒素处理,可能含有微量LPS,这会严重影响细胞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干细胞培养或免疫学实验中。实验防护:操作LPS粉末时务必在通风橱中进行,并佩戴口罩、手套,防止吸入或皮肤接触。“内毒素”与“外毒素”:请注意区分,LPS是内毒素,只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大量释放;而外毒素(如肉毒毒素、破伤风毒素)是细菌活菌分泌的蛋白质,作用机制和毒性不同。

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身份标识”和“毒力开关”。它通过被宿主TLR4受体识别,触发强烈的先天免疫反应。这种特性使其既是导致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的关键致病因子,又是实验室中研究炎症机制、激活免疫细胞和筛选药物的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对LPS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理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研-奥默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46309-1507250.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