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鹏飞 天津大学 专任研究员
大家好,我是小黄。
过去几期,我们一起追踪了几篇发表在Nature上的“神作”,见证了AI科学家从“躯体”到“大脑”,再到“思想”的“三部曲”进化史。每一次分享,后台都能感受到大家和我一样的兴奋与激动。
今天,我想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项链,做一次完整的梳理与展望。因为这场革命并非孤立的篇章,而是一部由全球顶尖团队共同谱写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回顾“三部曲”:一条清晰的进化之路2020年,我们迎来了“手艺人”——那台不知疲倦的移动机器人化学家。它用强大的“双手”解决了科研中最耗时耗力的“通量”瓶颈,开启了高通量自主实验的时代。
2023年,我们见证了“规划师”——能够听懂人话、会自己上网查资料、读说明书的Coscientist。它为AI科学家安上了一颗能理解人类意图、并主动规划的“大脑”。
2025年,我们遇见了“思想者”——通过强化学习自我进化的DeepSeek-R1。它不再满足于模仿人类,而是开始“吾日三省吾身”,在试错中“顿悟”出更高级的推理模式,点燃了“思想”的火花。
这条从“手”到“脑”再到“思想”的进化路径,清晰地展示了AI在物理执行、任务规划、逻辑推理三个层面上的飞速突破。
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远没有。
另一条战线:来自DeepMind的“预言家”就在我们惊叹于自主实验室“如何做”的进化时,另一支顶尖团队——Google DeepMind,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做什么”。
如果说“三部曲”是AI在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探索,那么DeepMind则在训练AI如何做出科学预测。
最震撼的例子,莫过于2023年底同样发表在Nature上的GNoME(Graph Networks for Materials Exploration)。DeepMind的AI并没有去操作任何一台仪器,而是基于已知的材料学知识和物理规律,在计算机中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实验”。它一口气预测了超过220万种全新的、稳定的晶体结构!这个数量级,相当于人类过去几百年知识积累的总和。
GNoME就像一个**“材料学预言家”**,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无比广阔的“寻宝图”,上面标记了无数个可能蕴藏着下一代电池材料、超导材料的“宝藏地点”。
两条路径的交汇:一个完整的科研闭环现在,让我们把两条线再连起来看,一幅更激动人心的画面出现了:
DeepMind (GNoME) 负责**“预测”**:它像一位战略家,从理论层面告诉我们,茫茫宇宙中,哪些新材料值得我们去探索。
“三部曲”中的自主实验室 负责**“验证”**:它们像一支精锐的执行部队,接过“藏宝图”,利用高通量的“手”和智能的“脑”,快速地将那些最有希望的“预言”在现实世界中合成出来,并验证其性能。
预测 -> 验证 -> 反馈 -> 新的预测……
一个由AI驱动的、完整的科学发现闭环,雏形已然显现。
晴空之下的乌云:我们离真正的自主科学还有多远?回顾这条进化之路,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未来已来”的激动之情。AI正在成为一个集预测者、规划师、执行者甚至思想者于一身的全能伙伴。
但这让我想起了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的一次著名演讲。他自豪地宣称,物理学这座宏伟大厦已基本建成,晴朗的天空中只剩下两朵“小乌云”。然而,正是这两朵不起眼的乌云,最终催生了颠覆整个物理学大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今天,当我们仰望“AI科学家”这栋日益雄伟的大楼时,我也看到了几朵相似的“乌云”。它们是我们通往真正自主科学道路上,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难题。
第一朵乌云:笨拙的“身体”与混乱的物理世界问题是:AI的“大脑”再聪明,它的“身体”依然追不上。
Coscientist可以优雅地写出操作液体的代码,但真实的实验室远比这复杂得多。那里有粘稠的聚合物、需要研磨的固体、难以抓取的异形器皿,还有无处不在的意外——试管的滑落、药品的溅出、仪器的突发故障。
我们目前的机器人,本质上还是在**“无菌环境”里工作的“工业机械臂”。它们缺乏人类那种与生俱来的、与混乱物理世界交互的柔性和适应性**。这是AI的“数字智能”与现实世界“模拟复杂性”之间最深的鸿沟。
我的几个想法:
“虚拟实验室”里的魔鬼训练:在创建机器人之前,先为它创建一个“数字孪生”实验室。让AI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数百万次的失败尝试——打碎虚拟烧杯、处理虚拟的粘稠液体——通过强化学习,训练出应对真实物理世界复杂性的能力。
“实验室乐高”计划:与其让一个机器人去适配成千上万种非标仪器,不如反过来,设计一套标准化的、模块化的“实验室硬件”,就像乐高积木一样。让机器人只学习与这些标准模块交互,从而极大降低其适应新环境的难度。
发展“触觉”而非“视觉”:除了摄像头,为机器人装上高精度的力反馈和触觉传感器。让它能“感受”到拧瓶盖的阻力、抓取烧杯的滑腻,从“看”到“摸”,实现更高维度的物理交互。
问题是:AI学会了“推理”,但它真的“理解”科学吗?
DeepSeek-R1在有明确规则和答案的数学、编程领域展现了超凡的推理能力。但科学发现的本质,并非在已知的规则内寻找最优解,而是提出新的规则、新的假说。
目前的AI,更像一个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文献综述大师”,它能完美地在现有的人类知识库中进行内插和关联。但它能否基于对世界底层物理规律的理解,提出一个真正“原创”的、反直觉的科学假说?
例如,它能否通过阅读所有物理和化学论文,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来解释某个反常的催化现象?这朵乌云,关乎AI能否从一个“知识的整理者”,跃升为一个“知识的创造者”。
我的几个想法:
“物理定律”约束下的AI:在训练大模型时,不仅仅是喂给它海量文本,而是将物理学基本定律(如能量守恒、热力学定律)作为一种底层约束,嵌入到模型的架构中。让它的所有推理,都必须在物理世界的法则下进行,从而获得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因果AI”的引入:目前的AI擅长发现“相关性”,但科学更关心“因果性”。我们需要训练AI设计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A+B哪个产率高”,而是**“A是不是导致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将因果推断模型引入自主实验室,让AI学会设计实验来验证因果关系。
“跨界联想”的假设生成器:专门训练一个模型,其唯一任务就是阅读跨学科的文献,寻找那些被人类知识壁垒隔开的、遥远的知识关联,并生成大胆的、可被验证的跨学科科学假说。例如,它可能会从一篇天体物理的论文中,为一种新的电池材料设计找到灵感。
回顾这条进化之路,我越发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科研范式被彻底重塑的“奇点”时刻。
AI科学家的大厦已经肉眼可见地崛起,但真正决定其最终高度的,或许正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头顶的这几朵“乌云”。它们并非预示着悲观的未来,恰恰相反,正是这些巨大挑战的存在,才让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我们这一代科研人,或许是最后一批需要为“搬砖”而烦恼的人,也将是第一批能够与真正的“AI科学家”并肩作战、去挑战那些过去无法想象的宏大科学命-题的先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正有幸身处其中。
对于这个AI与科学共舞的新时代,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科研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5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