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相轻”的现象由来已久,国内外皆然,中国尤甚。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作深究。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从上表(以部分期刊为例)可以看出,相比自然科学类期刊,哲社期刊合作论文占比远远低于自科类期刊,在一些头部期刊表现更为明显。笔者查阅了部分自然科学类期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nature、science),发现自然科学类期刊合作论文作者团队普遍在3人以上,多为5人左右,10人以上的作者团队也不罕见。而在中国哲社类期刊合作论文作者团队3人以上很少,5人以上罕见,10人以上未见。
在学术合作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显现出很强的差异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特点,在文学艺术类期刊表现得尤为明显。自然科学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点。科学研究需要合作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开放协作必然导致封闭落后,这一点已为中国近代发展史所证明。
大科学家牛顿非常注重交流思想,他做了一个类比,假如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结果两人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假如两人各有一个思想,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结果两人各有了两个思想。牛顿在发明微积分的时候就和当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进行过频繁的书信交流。当代物理学家杨振宁也非常珍惜思想交流的机会,至今还在为和爱因斯坦见面的时候因过度紧张而未能充分表达思想而遗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天赋智力一般的人在一起充分交流,就可以集成超过一般人的智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需要学术交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哲社期刊每篇论文后面数以十计的参考文献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不是所有的科学交流,甚至不是大部分的科学交流都是通发表论文来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思想从一组科学工作者传递到另一组科学家那里是通过访问、个人接触和信件往来来实现的(《科学的社会功能》,P454,[英]贝尔纳,商务印书馆,2023年)。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较自然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很多情况下研究思路、具体论证、行文表达这些工作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可以包揽全部,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缺乏学术分工与合作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局面,自然难以得到同行共鸣。
由此看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更准确的说是缺乏学术分工与合作导致的结果。
[注]学术交流在科学学中称为科学交流。根据科学学原理,科学交流是人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活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M].科学出版社,2019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7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