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耕谭葛
葛的繁育·葛的水分需求
耐旱不耐涝 排水不可忘
葛对水分要求不严,年降水量在 720 mm 以上即可。但总体而言,葛耐干旱,不耐淹涝。虽然葛在降雨稀少的干旱地区也能生长,若要获得高产,前湿后干是理想的生长环境。即苗期水分相对较多,促使葛藤迅速生长,枝叶尽快接受光照;块根生长高峰期雨水过多会影响葛根产量,后期水分要求相对较少,土壤干爽有利于块根膨大。水分管理应遵循“可以稍干,不能过湿,切勿积水”的原则。
防止过度干旱
葛的苗期需水量不多,50 mm左右就可以满足生长。移栽时如果天气干燥,应浇足定根水;如遇小雨,只湿地皮,必须浇水;遇到大雨不必浇水。块根第1次生长高峰期,此时叶片分化数量多,叶面积迅速扩大,根系向纵深方向发展,需水量700 mm 左右。块根第2次生长高峰期(即膨大期),次生形成层极为活跃,块根迅速膨大,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持续干旱缺水会使叶片枯黄,降低光合效率,造成减产。在收获前10 d左右应停止浇水,保持葛根周边干爽。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滴灌技术,实现对作物的局部灌溉,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水分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曾颖等,2016)。
在葛块根膨大期,藤蔓生长迅速,灌溉水源缺乏的情况下,可采取人工修剪和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合理控藤,以减少藤蔓对水分的消耗。此外,对搭架种植过程中距离地面1米以内部位出现的黄叶、老叶和虫害叶,可及时摘除,以减少蒸腾消耗。对有地膜覆盖的地块,减少地膜的破损;在没有地膜覆盖的地块,可利用秸秆、稻草、甚至落叶进行地面覆盖,一方面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另一方面也可抑制杂草生长。
切勿长期淹涝
葛的根系发达,且密生根瘤菌,能够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但是土壤水分过多,特别是在淹水的情况下,土壤严重缺氧,底土板结,养料失效或流失,会导致葛块根褶皱多,皮色黑褐,糖分和淀粉含量降低,甚至落叶、坏根。暴雨及洪涝使葛根减产的另一个原因是水分过多、排水不良、连绵阴雨使土壤水分持续处于饱和状态,植株缺氧,由有氧呼吸转化成无氧呼吸,藤枝与叶片呈现干枯症状,谓之“生理干旱”,能量转化效率低下。同时湿灾易发生立枯病、锈病等,进一步危害植株。因而要设置排水沟,防止土壤中的含水量过高,避免洪灾造成危害,保证葛茎和叶片的正常生长发育。
葛在生长中如果遭受洪水或暴雨后,首先需要及时排水,清除田间病株、死株和植株病叶、基部枯叶、黄叶;及时冲洗清除被浸泡植株叶片上的泥浆,保持田园清洁,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要及时清除漂浮物。有的漂浮物是病原的携带者,洪水退后即残留在原地,祸害植株。最好是集中起来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
大雨或洪水过后,多数地表会出现板结,土壤通透性差,水、气、热严重失调。要尽快抢排积水。田里土垄被雨(洪)水损坏的,竹竿倒伏的,及时培土复垄,重新插竹竿。及时晒田。对地膜栽培的葛地,受淹时间超过1天以上,退水后,最大程度破开地膜,以加快土壤水分蒸发。在天气转晴,表土略干(以不黏锄头为宜)后,及时中耕松土,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必要时可在清除漂浮物或中耕松土的同时进行土壤消毒,用生石灰或多菌灵,以清除土壤中存在的多种病原菌,防止其蔓延。
持续干旱会使植株叶片枯黄,要及时摘除,以减少蒸腾消耗
葛田遭受洪水或暴雨后,植株严重缺氧,易受病虫危害(图源自何绍浪,2020-07)
葛根生长期要注意排水,“可以稍干,不能过湿,切勿积水”
参考文献
方从兵,宛晓春,江昌俊. 中药葛根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的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491-494.
曾颖,肖波,姚敦秋,黄跃辉,王萍. 葛根产量与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 44(3):221-224.
龙治广,夏锦慧,邓禄军,甘建阳. 菜用粉葛高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2022,39(2):61-6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3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