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zz0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dayzz01

博文

使用自然声和音律辅助听觉“感”知——不同于“望“的另一感知技巧

已有 835 次阅读 2025-3-18 10:0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不懂“感”,即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体悟一词所涉及到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能力,各有其难度,不可不重视。诗词创作,对训练大脑相关各感知区域的综合性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的奥秘,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可不察之。

            春园

与谈兰玉笙,梧桐弓雀铃。

晨暮随春驻,曲小且赋盈。

明镜胡荚子,亭帚琴凉萍。

春可悦时色,常忆轻流萤。

      诗画意象:校园景色似笙的玉兰、似铃的梧桐花、雀拟的铃声、小湖和旁边书上的豆荚以及亭中形“似”琴的扫帚,都可附以画面静景与音乐动景的心理关联。人以“心”之难以名状的雀跃附和春之“悦”,期待成为手捧“流萤”的美女子,是诗人在诗中场境的意向性行动发展。眼前现代之境采用时间轴越入古典意境,将画面的平面性质与历史时间轴综合形成三维空间,而音乐的多层次声音维度在其中形成永续流传的模糊感,突破诗歌语言和画面意象,即为诗之“意”。

       期待大家从笔者通俗的阐述中,理解笔者之前博文中所述的图形“再抽象化”以建构诗词的内容结构(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一书中的图像思维与中国山水艺术中的图像思维),完成非文学界的诗词创作普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32825-1478079.html

上一篇:AI时代,诗的出路不在对过去的总结,而在转向其应用化的推广
下一篇:最易又最难的审美——感许教授的评价
收藏 IP: 202.196.109.*|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