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懂“感”,即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体悟一词所涉及到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能力,各有其难度,不可不重视。诗词创作,对训练大脑相关各感知区域的综合性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的奥秘,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可不察之。
春园
与谈兰玉笙,梧桐弓雀铃。
晨暮随春驻,曲小且赋盈。
明镜胡荚子,亭帚琴凉萍。
春可悦时色,常忆轻流萤。
诗画意象:校园景色似笙的玉兰、似铃的梧桐花、雀拟的铃声、小湖和旁边书上的豆荚以及亭中形“似”琴的扫帚,都可附以画面静景与音乐动景的心理关联。人以“心”之难以名状的雀跃附和春之“悦”,期待成为手捧“流萤”的美女子,是诗人在诗中场境的意向性行动发展。眼前现代之境采用时间轴越入古典意境,将画面的平面性质与历史时间轴综合形成三维空间,而音乐的多层次声音维度在其中形成永续流传的模糊感,突破诗歌语言和画面意象,即为诗之“意”。
期待大家从笔者通俗的阐述中,理解笔者之前博文中所述的图形“再抽象化”以建构诗词的内容结构(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一书中的图像思维与中国山水艺术中的图像思维),完成非文学界的诗词创作普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