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较真:科教融合与科教融汇
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交融是高等教育应有之义,在鼓励科教兴国、全民创新的今天,其意义尤为突出,甚至在中学教学也提倡科学研究,在小学教学也提倡批判思维与创新教育。因此“科教融合”成为一个使用频率甚高的词汇。但也有学者把这种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交融称为“科教融汇”。采用后一个词的学者自然是注意到了两个词的区别,明了其中的道理,避免用前一个词。到底哪个词更为贴切?笔者以为是后一个词。其道理可见图1。
图1 科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示意图
(a)科教融合,(b)科教融汇
所谓融合,是指两个事物经交融合二为一。如图1(a)所示,科研与教学经交融后成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不同于科研、也不同于教学的新东西,可以叫做“科教”,这叫做科教融合。科教融汇如图1(b)所示,科研和教学经交融后,在中间部分形成了新的东西,也可以叫做“科教”,但除了这个科教,科研和教学仍然保持其独立性。我们在教学和科研的交融中,当然要形成“科教”,即二者的融汇部分,但绝不应该使科研和教学一体化,即用“科教”同时代替了科研和教学,也不可能用“科教”同时取代科研和教学。也就是说,科研和教学的交融,既不能取代科研,也不能取代教学。经过这种交融,科研还是科研,教学还是教学,但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就是在二者交汇部分形成的“科教”。这就是“科教融汇”的含义。
对于理工科的教学,教学内容本来就是长期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和系统化,教学天然地就和科学研究有很密切的关系,那还为什么要提“科教融汇”?因为传统的理论虽然来源于科研,但已经远离了科学前沿。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师如果不处于科研一线,对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向生疏,则难于在创新方向和创新方法方面给学生更好的启示。科学网上对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多有讨论,见解不一。以我的理解和体会,大学教师必须进行科学研究,这是科教融汇的基础。
实际上,要给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方法的影响,决不是开一个创新课、学一个创新理论能够解决的。对这类课程的效果我甚为怀疑。我以为,创新只能从具体的实践和案例中去体会,不是上课和考试能够传授的。而这案例与实践则范围相当广阔,就是不同学科与实际的行业、产业融汇的结果,不只适用于理工科。恰如图2所示的拉链,左右交汇,这左右可以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行业与产业。拉链无论左片还是右片,都有布底和铜链,但左右的铜链形状是不同的。在交汇之前,左片是左片,右片是右片。但交汇之后,左右片的布底保持原样,铜链却连成一体,就是形成了“融汇”的部分。之所以能够融汇,是因为左右片的铜链能够环环相扣。
图2 拉链的左右融汇
所以,不同的学科,以教学或理论为左片,以实践或案例为右片,只要两边存在可以环环相扣的条件,就能形成良好的融汇。比如,对工科可以有产教融汇,产是指产业,与教学的融汇发生在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医科,就是理论教学与规范化培训的融汇,经过规范化培训(实践教学),才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融汇,成为合格医生。相应的,农业、林业也都有产业,也能够与教学形成不同的融汇。就是艺术设计也有产业,也可以与教学融汇,了解产业需求,才能明确设计的方向。经管也有咨询产业、法律也有咨询、服务产业等等,都可与教学形成融汇。
如此,教学与理、工、农、医、文、法、经、管等诸般学科的产业、行业都可以形成融汇。当然科教融汇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因为对不同的学科,产业、行业或大或小,或有或无,但不同学科的发展、创新是共同的。学科要发展、要创新,必然要经过科学研究,所以科教融汇最为普遍,科教融汇(科教融合)这一词汇也最常用。
还要明确,不同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和产业、行业的融汇不同于“教学+”的模式,即把科研、产业、行业的问题只是简单地添加到教学中。融汇后教学与不同的场景发生了交融的新的部分,而不是简单的加和或生硬的拼凑。如此,选什么样的案例、什么样的实践基地、什么样的实践场景,才能与教学环环相扣,形成融汇,是要根据具体学科、学生层次、学校特色、产业行业进展仔细选择并时时更新的,那是不同学科的高深教学艺术。本文只是在融合与融汇的概念上较个真,不详细讨论那么广阔和搞深的问题。
20250519写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8626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