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
理工男说诗词(32)孟浩然:陆游的师傅?
2025-5-21 09:34
阅读:212

理工男说诗词(32)孟浩然:陆游的师傅?

         提起孟浩然,人人皆知的是他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都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流传下来的诗不过二百八十多首,我最欣赏的,除了上面的《春晓》,应该是下面这首《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理工男说】

        故人,就是老朋友。过,不是偶然路过之意,而是特意的拜访。过故人庄,就说到老朋友的庄子上去拜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杀了鸡,蒸了黍米饭,邀请我到他的田庄上做客。黍米就是大黄米,像小米而有粘性。稻、黍、稷(谷子,小米)、麦、菽(豆子)合称五谷,是我国人民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黍米作成饭或者年糕,因为有粘性不易消化而“抗饿”。农民往往是干重体力劳动或节日才舍得吃。古时生产力低下,农民很难吃上肉。《孟子·梁惠王上》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认为七十岁的老人能吃上肉就是理想社会了。农民要用肉招待贵客,就吃一顿,杀猪未免太奢侈,杀鸡就是请吃肉的最好选择了。因此故人具鸡黍是很隆重的招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郭,本指两层城墙的外层。村子里一般不会有两层的围墙,所以这里的郭指的就是村子的围墙。从田庄远观,村外是环抱村庄的绿树,围墙外远远地看见了缓缓升高(斜,读xia二声)的青山。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是窗户;场是场院,农民打粮食的地方;圃是菜园。桑叶用来养蚕缫丝,麻用来纺线织布。我国古人不知种棉,所说的布衣实际上都是麻布衣服。所以桑麻实际上的农民的经济作物。到了农村,自然看到的是农村的景象,谈论的都是农民的话题。开开窗户,面对着场院、菜园,一边喝着农民的米酒,一边聊起了桑麻的长势和收成。把抱村绿树、远处青山、窗外场圃、屋里农人联系在一起,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幽静、安定、富足的农村画面。以浅近的文字反映乡村图景,正是孟浩然的拿手好戏。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景也看了,酒也喝了,饭也吃了,话也聊了,可诗人意犹未尽,还要再来。这里就先约定了,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来赏菊花。孟浩然本是田园诗人,和农民从来是亲近的,自然不用客气,不待相邀,自己就先约定了。

        写山水田园,本来是孟浩然所长,他不用一典,如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就是清新自然的名篇,这也不足为奇。但如果您读了理工男的第31讲,比较一下这首诗和陆游的《游山西村》,就会发现两首诗的文字、风格、意境都极为相似,我们不妨逐句比较: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鸡黍”、“鸡豚”, “田家”、 “农家”都用来描写农民对客人的盛情接待,文字也很相似。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虽然文字不相似,但都是描述山村的远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文字也不相似,但都是描写的农人的生活状态。这“把酒话桑麻”和前面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也可对照呼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两句最相似,都是意犹未尽,还要再来,都是亲密无间,不请自来。一唐一宋,一官一民,一五律一七律,时代、地位迥异的两个人,不同的表现形式,却写出了这么相似的诗篇,不由人不想到一个是在模仿另一个。如果确实存在模仿,自然孟浩然是陆游的师傅。实际上,有句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里的抄应该就是模仿、借鉴之意,和现在的论文抄袭可不是一回事儿。后人只有借鉴前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不足为奇,也不足为怪。看清朝《唐诗三百首》的注解,多是一些词句的原始出处,这“抄”,或者说翻新,也是创作的一种方法。不过我说陆游抄孟浩然,不知道他能不能同意,也不知道读者诸公能不能同意。如果您不同意,就姑且认为理工男在胡说,这个理工男能同意。

        还要说一下,读孟浩然的诗,会以为他是一个闲云野鹤一样的隐士。实际上,他年轻时读书学剑,参加科举不第,从二十多岁起多次干谒公卿以求仕,做官的愿望还是很迫切的。甚至得到过唐玄宗的接见。但因为“不才明主弃”一句诗令玄宗不喜而未得官。中国文人甚少有能逃出“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藩篱的。这一点孟浩然与他的好友李白有类似之处。李白虽然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但却一直求官而不得,得到永王征召,便不顾顺逆,不顾天下大势,积极投奔,终于获罪而被流放。同样是科举不第而直接向唐玄宗求官,李白得了个翰林供奉的弄臣位置,不满于不能执政,因狂傲而丢官。杜甫向唐玄宗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而得小官,但终因安史之乱而颠沛流离。孟浩然的运气最差,诗才得到唐玄宗赏识而诗句得罪了皇帝,一生没得到当官的机会。所以,李白也好,杜甫也好,孟浩然也好,诗人们的清高和愤世嫉俗,往往是言不由衷的,理解成怀才不遇的牢骚还差不多。皇帝稍稍显出任用之意,他们立即欣喜若狂。只是得官也好,失官也罢,赶上昏君、赶上动乱年代,生不逢时,得官亦无可喜,失官亦不可惜。 

        20250516写就,20250521改毕

image.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8653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