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说诗词(29)做客与待客
杜甫家从他的祖父起就是小京官,家族中多有做官为宦的,所以杜甫是个官三代。但他只在青少年时期享受过官宦人家富裕安定的生活。青少年时,他也曾诗酒自娱,也曾壮游天下,但他那个年代的诗流传下来甚少。所以我们看到的杜诗,多是安史之乱以后的。因为安史之乱,杜甫先是逃出首都长安,打算追随皇帝,但又被叛军捉回,之后再逃,短暂任职而后又去职,东奔西走,先投奔高适而高适死,后依傍严武而严武死,正是靠山山倒、靠树树摇、靠墙墙塌、靠人人跑。因为经济困窘,杜甫吃席往往是吃请,而请不起别人。说好听一点儿,是“做客”,颠沛流离中一直是“客居”,所以“客”是杜诗中的常用字,熟悉杜诗的人可以随手拾得几个例子,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花近高楼伤客心”(杜甫《登楼》)、“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杜甫《羌村三首》)。杜诗中涉及自己请客的则甚少。下面这首《客至》是杜诗中少有的请客诗。
客至
喜崔明府相过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理工男说】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以后,杜甫一路奔波,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盖起了草堂,有了短暂的安定。如今成都仍然有杜甫草堂,这杜甫草堂是清朝的建筑,是带有乡村风格的园林,现在已经处在成都的市中心,除了茅屋,到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如此说来,杜甫岂不是在市中心有了高档别墅,还是水景房?当然不是,当年的杜甫草堂不是如今的杜甫草堂。当年的杜甫草堂,不过是茅屋几间而已,不是别墅,而是杜甫唯一的居所,还时时要担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过,这短暂的安定,这简陋的居所,毕竟让杜甫身有所寄,家有所安,心有所归。尽管简陋,但房前屋后的小河、日日飞来的沙鸥,还是让杜甫面对春水而觉清新,眼观沙鸥而心绪飞翔。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本来就住在城乡结合部,交通不便,还有这春水的阻隔,所以尽管通往草堂的小径两边开满了野花,但从草堂落成,还没有客人来访——花径不曾缘客扫。出门不便,访客不来,杜甫当然感到寂寞,或许远方飞来的沙鸥能带来遥远的希望?蓬门,就是用蓬草随便扎起的门,当然是贫寒人家。穷在闹市无人问,何况还不在闹市?这贫寒人家谁肯来访呢?今天终于有了客人了——崔明府来了,蓬门今始为君开。崔明府是谁?他的名字没有记载,但有人说他是杜甫舅舅家族的人。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副标题“喜崔明府相过”,就是说崔明府来探访,杜甫很高兴。杜甫姥姥家的亲戚来了,终于有客人到访,杜甫自然是高兴的。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稀客来访,杜甫自然是想好好招待一下的。可是贫穷的杜甫家里有什么招待客人的呢?“盘飧市远无兼味”,家里两样的菜都做不出,因为离闹市远,想买一点菜也买不到。即使能买到,杜甫有没有钱买也成问题,所以只好这么将就了。幸好家里酒樽里还有一点酒,可以用来招待客人。可这酒也不是好酒,只是旧醅。所谓醅就是没过滤的酒。唐时还没有蒸馏酒,富裕的人家待酒酿熟,把米粒过滤除去,这米粒就是酒糟,剩下的滤液就是清酒。贫穷人家喝酒不那么讲究,不过滤,酒液和米粒一起喝,就像现在的醪糟,就叫做“醅”。所以醅是劣质的酒,而过滤后的清酒是高品质的酒。李白有钱,就“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杜甫贫困,只好“樽酒家贫只旧醅”。这醅也有新旧之分。不似现在的蒸馏酒,要喝陈酿,经过熟化,陈年老酒才好喝。米酒度数低,杀菌效果差,保质期短,放时间长了可能杂菌繁殖影响口味,所以是新酒好喝。白居易喝酒讲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贫苦人家吃饭都困难,很少有粮食酿酒,酿了酒或者买了酒也舍不得一次喝完,所以喝“旧醅”就是常态了。菜也少,酒也差,杜甫迎来了客人虽然高兴,却是满怀歉意。有的抄本写“开飧市远无兼味”,不过是抄写的不同,不必细究。当然可以理解成开饭了,杜甫对着粗陋的酒菜,歉意顿生。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菜也寡,酒也薄,二人对谈,话也无味。杜甫就问客人,我隔壁的老翁是个有趣的人,要不我把他请来一块喝?客随主便,杜甫就把隔壁的老翁也请来喝酒。怎么请?士大夫请客,要先下帖子预约的。可隔壁的老翁不必下帖子,甚至不用到他家上门去请,隔着篱笆把老翁喊过来就行了:老哥,我家来客人了,上我家喝酒来吧!这种随随便便的呼喝,显示杜甫与老翁从来不摆士大夫的身份,而与老农亲密无间。正是由于杜甫与农民的这种亲近关系,他才能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写出反映这疾苦的深刻的“诗史”。
从新居落成的喜悦,到期盼客人的惆怅,又到不能好好招待客人的歉意,最后邀邻居老翁作陪客,层层递进,起承转合,圆润自然,不着痕迹,让人不知不觉中和诗人共情。好诗!
20250508写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8493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