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说诗词(27)登岳阳楼:不同的感受
岳阳楼的出名主要是因为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出名主要是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实际上,岳阳楼的历史远早于宋。岳阳楼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吞长江,以其地势最初为三国鲁肃的阅兵楼。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至唐代张说重建,已经为游览胜地,孟浩然、李白、杜甫均曾游览而有诗。历代屡加重修,其中宋代滕子京的重修因《岳阳楼记》而最为著名,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
按现在的眼光看,岳阳楼已经是低层建筑了,远不是当年登高望远的感觉了,可这楼的位置没有变,还可一观,不似三大名楼的另一楼——黄鹤楼已经远不是当年的故物了。今人登楼,自与古人的感受不同。古人登楼,因个人的思想、经历、处境、格局的不同,也不会是相同的感受。正如范仲淹所说,岳阳楼“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杜甫于57岁时登岳阳楼,彼时他年老体衰,凄苦不堪,处境艰难,已至暮年,登上神往已久的明楼,凭栏远眺,乃有此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理工男说】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早就听说了洞庭湖的广阔,听说了岳阳楼的宏伟,如今终于身临其境了。可登上了昼思夜想的岳阳楼,凭轩远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心愿得偿,志得意满?
“吴楚东南坼(che四声),乾坤日夜浮。”坼指裂开。古吴国在大致在洞庭湖之东,楚国大致在洞庭湖之西,吴楚的分界大致在洞庭湖的东南,所以到了洞庭湖,登上岳阳楼,举目四望,自然想到了吴楚的广阔大地和两国之间的战争。乾为天,坤为地,所以乾坤指天地,也可指日月。在岳阳楼上看,简直以为天地日月都在湖中漂浮,以广阔的空间映衬思想的空廓与博大。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正是杜甫当时的处境。杜甫的晚年,东奔西走,漫无目的,以至于人们不确切地知道他亡故的时间和地点。又老又病,穷困潦倒的诗人乘一叶孤舟四处漂泊,岳阳楼不过是他漂泊的一站而已。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亲朋的书信与口信赶不上诗人的漂泊,所以才有“亲朋无一字。”安史之乱的时候,诗人在壮年,尽管战乱中通信更难,但“烽火连三月”,还有“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也就是还能收到家里的消息。如今竟然“亲朋无一字”,老病的诗人比安史之乱的时候还要凄惨。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轩是窗户,岳阳楼有窗,靠着窗户(凭轩)远望,思绪万千,不胜唏嘘,以至于涕泗横流。然而,杜甫哭的只是自己处境的凄惨吗?不是,他更担心的是“戎马关山北”,那年吐蕃又入侵了,他更担心朝廷的安危。
范仲淹不仅仅是名相,写《岳阳楼记》时他正是镇守边关的大将,故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豪迈之气。杜甫从未“居庙堂之高”,却常常“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总是在担心着那脆弱的朝廷。所以,他登岳阳楼,浮想联翩,泪眼滂沱,担心的还是“戎马关山北”。这忧国忧民,与范仲淹自然不是一种感觉。杜甫思想的壮阔,情怀的高远在诗中得到充分表现,所以有前人把这首诗推为五律第一,我觉得并不过分。
理工男说诗词,说了杜甫的《登高》(第22讲)、《登楼》(第26讲)、《登岳阳楼》,尽管登临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色、处不同的境遇,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始终如一的。说起诗圣杜甫,多以《三吏》、《三别》代表他诗史的风格。如今这三首,我以为可称为《三登》,可以代表杜诗忧国忧民的情怀。至于《三登》的艺术成就,方家多有所论,理工男实在没有超过前人的见识,不必再说。
20250418写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8249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