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k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ke 中科院化学所,主要方向:聚烯烃化学,聚烯烃新材料

博文

什么是好的科学研究?​

已有 8195 次阅读 2014-3-15 21:13 |个人分类:科学哲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1、科学研究的目的。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讲,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兴趣爱好,甚至可以讲自娱自乐。但是从科学研究的资助来讲,科学是为了人类生产更加有效,为了人类生活更美好而存在。

2科学研究的三种分类方式。科学研究,一般来讲,是需要资金投入的。从资金投入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三类。(1)自己资助自己。如果一个科学家从事的科学研究是自掏腰包,科学家完全可以自娱自乐,不用担当任何社会责任,研究成果的好与坏,都是自己的事情,研究成果好,被社会接受,为社会做贡献,为自己谋利益。研究没有成果,也不用负社会责任,只需要向自己负责。(2)他人或集体资助。如果科学研究受到一般社会团体、企业或他人资助,就应该为资助方负责,完成合同内容,履行合同。资助方认可成果的,科学家应该受到相应奖赏或奖励,如果不被认可,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受到惩罚。如果成果显著,可以获得社会更高认可,可以申请各种科学荣誉。(3)如果科学研究受到政府资助,或者政府代理机构资助,花纳税人的钱,那么就应该为社会负责任。研究成果能推动科学或生产进步,这是一种义务,如果投入产出比高,科学家应该收到奖赏,如果投入产出比低,甚至没有的,应该受到谴责,个人应该有负罪感。

3、重点说一下纳税人资助的科研项目。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等,只要项目的钱来自纳税人,就应该受到更多约束,就应该有义务向社会负责。对于负责的科学家,兢兢业业,奉公守法,做出令科学共同体和社会认可的成果,对于推动科学和生产进步做出贡献,应该受到尊敬,享受荣誉。所有科研项目都允许失败,这给了科学家极大地宽容度。但是,这不应该成为科学家失败的借口,更不能成为骗钱的方法和工具。说两种人,第一种人,明知道项目不能成功,但是编一个创新的由头,组织一批不内行的专家,骗取国家经费。对于这种人,应该接收审判,项目评审专家应该负连带责任。第二种人,提出了创新,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项目组织方式有缺陷等等,虽然经过努力,但是没有达到设想的目标,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应该减少或限制这类人的国家经费申请。目前,我们说中国科研体系问题,其归根结底,主要是上述两类人绝对数量太多,造成了太多不公平。

4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不应该直接受到奖励。很多科学家将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或省级),863973项目,或者国防军工项目作为荣誉,往往受到所在单位的经济奖励和职务奖励。个人以为,这是不合适的做法。申请到钱,只说明提出的想法得到了认可,但是能不能将想法变为现实,产生预期的效果,还没有得到验证。如果这个钱产生了应该有的效果,科学家光荣完成任务,应该受到奖励和鼓励。如果这个钱没有实现既定目标,被故意或无意浪费,科学家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因此,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经费不应该直接被用来奖励,而是评价完成科研任务后的成果,以奖励或鼓励。总而言之,对科学家的评价,应该从成果出发,而不是经费以及经费的来源进行奖励。另外,如果一个科学家没有受到国家经费资助,通过别的渠道获得资助,却产生了更多更好的成果,难道不应该更加重奖么?

5、科研成果评价。科研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应用的技术或产品,这类成果可以通过市场来检验,能被市场或用户接受,就是好的成果。被接受的程度越高,范围越广,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大,则科研成果应该受到更高评价,科学家应该被授予更高荣誉和更多奖励。另一类是科技论文,即科学知识。对科技论文的评价,在我国广泛采用SCI及相关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有点类似于中国高考,广受诟病,却又难以拿出更好的方案。中国高考,不是最优的选才方式。显然,中国最优秀的、最成功的一批人,并不都是高考的佼佼者,其实,很少的认识高考的佼佼者。实际上,用SCI来作为主要成果评价方式,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的一种耻辱,因为这个科学共同体不能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学识来评价一个科学家,而只能借助一个衡量期刊水平的参数来衡量科学家。科学论文引用情况是不是一种更好的评价方式呢?比起SCI来,要好很多,是一个相对简单快速的方法,但是也要更详细的分析。领域热,跟随的人多,引用多,经过一段时间,是否能转化为科学或者生产中可应用的技术?实际上,有很多热门的研究,一阵风之后,并没有太多实效。分析一下诺贝尔奖的历史,可以看出,所有获奖的科学方法或理论,或者成为教科书经典理论,或者被转化为实用技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效益。因此,科技论文无论引用多少,都还不是最终的评价方法。综合上述两种科学成果,归根结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什么是好的科学?如何评价科学成果?评价标准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借用一下中学数学概念,“充分必要条件”,当我们为好的科学下定义,限定条件时,一定要考虑这些条件是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显然,科研经费多少,经费来源,SCI论文,引用情况,都是好科学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但是都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唯有实践结果,才是好科学的唯一标准。好的科学,不是科学家自己,也不是科学共同体就可以简单决定的,应该接受社会的检验,接受历史的考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337-776286.html

上一篇:关于聚甲醛改性的几点初步思考
下一篇:科技发展的“进化论”
收藏 IP: 221.222.214.*| 热度|

6 焦飞 罗德海 洪昆辉 时志强 彭美勋 刘庆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