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on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wonder

博文

田埂上的“天地智者”:马一龙与《农说》的故事 精选

已有 2940 次阅读 2025-9-18 12:17 |个人分类:纪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image.png

马一龙字应图,号孟河,江苏溧阳人。嘉靖进士。父名性鲁,曾为云南寻甸知府,因瘴气病死在那里。因此家中经济比较贫困,一度曾依靠他外兄的帮助过活。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马一龙中进士后,被选授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因家中七十岁的老母有病,曾五次上疏要求辞职回家。当他回到家乡以后,由于溧阳地区在正统、天顺年间(公元1436—1456,1457—1464)开始,当地农民受不了封建统治者的赋税繁重的剥 削、多弃地外逃或者弃农经商。他发现这些荒地,就与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商量,依靠他们进行开垦生产,“力田养母”,作为他平生第一件大事。

马一龙从组织生产过程中,看到当时有知识的人,不懂生产;会生产的没有文化,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也没有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致事倍功半。因此,他深感忧虑,于是就开始用心深入研究农业生产,把当时当地的农民群众所创造的具体经验,加以系统整理,提高到理论上来分析、总结,著成《农说》

明朝嘉靖年间,溧阳的田埂上总能看到一个特殊的身影——马一龙。

他曾是皇宫里教贵族子弟读书的学者,如今却整日蹲在田间,手掌抚过泥土,目光追着太阳移动,像在破解大自然的密码。他常对着身边的农夫念叨:农为治本,食乃民天,天畀所生,人食其力啊!”意思是农业是立身之本,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上天生出万物,人要靠自己的力气耕种才能活下去。

马一龙发现,当地农夫种地全凭老经验,只知道“日出而作”,却不懂“为啥这时节种、为啥这地块种”。有回,他见村西的陈老汉在地里发愁,原来陈老汉把秧苗种在低洼的湿地里,又赶上连阴天,秧苗长得又细又弱。

马一龙蹲下来扒开泥土,指着湿乎乎的根须说:“你看,这地‘敛而固结’,阴气太重,得用‘火攻’之法——先把地里的积水排干,再用干草在田边烧一烧,让阳气透进土里,秧苗才能长壮。”

老汉半信半疑,照着做了。没过多久,原本蔫蔫的秧苗真的挺直了腰杆。马一龙笑着说:“这就是‘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种地先得懂时节,再摸清土地的性子,知道啥时候该干啥、啥地块适合种啥,才能顺着天地的脾气来。”

为了摸清这些道理,马一龙成了田间的“观察者”。他在自家院子里辟了两块地,一块地势高(原),一块地势低(隰)。他发现,高地的地下多“土骨”(石块),得挖九寸深才能触到“生气”;低地的地下全是积泥,挖三寸深就够了,浅挖才能“就其天阳”。

他在《农说》里记下:众知膏瘠,不如原隰;众知芜平,不如浅深”,意思是只知道土地肥沃还是贫瘠不够,懂高地低地的区别、知道该挖深还是挖浅,才是真本事。

有一年冬天,马一龙见农夫们早早把地里的庄稼收割完,就把土地晾在那儿。他赶忙拦住:“冬耕宜早啊!得在冬至前把地翻好,让阳气藏在土里;要是等冬至后再耕,阳气都散了,庄稼咋长好?”他还教大家,春耕宣迟。再耕地,使地里的阳气慢慢冒出来,再下种才合适。就像他在书中写的畜阳不极,发生乃微”,要是阳气没攒够,庄稼就长不旺。

马一龙不仅懂“天时地利”,还琢磨出一套“护苗妙招”。他见农夫们栽秧时随手把苗插进土里,秧苗要么歪歪扭扭,要么根须扎不深,就教大家:“先用一个手指在泥里戳个洞,再用两个手指把秧苗轻轻嵌进去,让根须顺着泥土‘躺’好,这叫‘达顺则豊,覆逆乃稿’,顺着来庄稼才长得旺,倒着来就会枯萎。”

除草也是个大学问。马一龙发现,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要是等杂草长老了再除,根都扎深了,根本除不干净。他提出薙草之法,数与草齐”,意思是除草的次数要和杂草生长的速度一样勤,不等杂草冒头太多就动手。他还说:“与其滋蔓而难图,孰若先务于决去”,与其等杂草蔓延得没法收拾,不如早早把它除掉。

有回遇上大旱,田里的土都裂开了缝,农夫们急得团团转。马一龙却很镇定,他让大家在田边挖沟引水,再把庄稼底部的老叶子剪掉,“这叫‘亢而过泄者,水夺’,地里阳气太盛、水分跑光了,就得用水来‘平衡’,剪掉老叶能让阳光照到根部,还能减少水分消耗。”果然,没过多久,庄稼就缓了过来,那年收成比往年还多了两成。

马一龙把这些年的观察和实践,都写进了《农说》里。他在书中强调力不失时,则食不困”,只要顺着时节下力气,就不用担心没饭吃。

《农说》是我国首部用阴阳五行理论系统解释农业生产原理的书。后来的农学家们研究种地技巧时,总会引用书中 阳主发生,阴主敛藏” 的道理;近代学者还发现,马一龙说的 “日精滋养庄稼”,和现在科学讲的 “光合作用”,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一样说明马先生早在四百年前,就发现了植物生长的秘密啊!

马一龙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本《农说》,更是一种“懂天地、顺自然”的智慧。就像他在书中写的“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摸清规律、顺着道理来,就能把事做好——这道理,就像阳光滋养庄稼一样,永远不会过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524-1502515.html

上一篇:缠绵的《蚕书》
收藏 IP: 124.17.34.*| 热度|

5 郑永军 张晓良 崔锦华 王涛 guest5151220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9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