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on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wonder

博文

曲辕犁传奇

已有 802 次阅读 2025-8-25 15:21 |个人分类:传奇故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image.png

唐代开元年间的清明,太湖边的水田里还浮着薄冰。李二牛扶着沉重的直辕犁,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步。他身后的老黄牛喘着粗气,鼻孔里喷出的白雾很快消散在料峭的春风里。这架传了三代的直辕犁,辕杆有一丈多长,转弯时得两个人抬着才能掉头,在这九曲十八弯的水田里,活像条不听话的长蛇。

“二牛,歇会儿吧。” 妻子阿秀提着竹篮走来,篮里的糙米饭还冒着热气。她看着丈夫冻得发紫的耳朵,往他手里塞了块烤红薯,“这犁太沉了,去年王阿伯家的牛,就是被这直辕压折了腿。”

李二牛啃着红薯,眼睛却盯着水田里的犁痕。直辕犁在硬地上还好使,一到这烂泥田就彻底没辙——辕杆太长,转弯时犁头总往深里扎;想浅耕吧,又得垫土块,折腾半天也耕不了半亩。更要命的是,这犁得两头牛才能拉动,像他家这样的小农户,根本养不起。

夜里,李二牛在油灯下比划着。他把竹篾弯成弧形,代替直辕的形状,在上面绑上几块木片当犁评:“要是能把辕杆弄弯,转弯不就灵活了?再整个能滑动的木片,不就能调深浅了?” 阿秀凑过来看,竹篾弯成的弧形像轮新月,在油灯下泛着淡淡的光。

第一次试做的曲辕犁,用的是枣木辕。李二牛把直辕锯断,用火烤弯,再接上犁梢。可下田那天,刚耕了两垄,枣木辕就“咔嚓”一声断了。村里的老木匠王师傅拄着拐杖来看热闹:“傻小子,直辕变曲辕,不是烤烤就行的,得找有韧性的木头。” 他指着屋后的桑木,“这木头弯而不折,试试?”

桑木曲辕做好那天,李二牛特意选了块最难耕的烂泥田。他把新做的曲辕犁架在牛背上,惊奇地发现——短了一半的曲辕让转弯变得格外轻松,牛不用再拖着长辕绕圈,只需轻轻一拽就能掉头。更妙的是那个滑动的犁评,往上推,犁头就浅;往下拉,犁头就深,比垫土块方便百倍。

“一个人就能赶牛耕地?” 围观的村民们发出惊呼。李二牛握着犁把,踩着田埂上的碎砖,老黄牛慢悠悠地往前走,犁铧切开泥水的声音像春蚕吃桑叶,均匀而轻快。日头升到头顶时,他已经耕完了三亩水田,这要是用直辕犁,得两头牛忙一整天。

有个叫张大户的地主,家里有几十亩水田,听说李二牛的新犁好使,带着管家来看。他让自家的长工用直辕犁,李二牛用曲辕犁,在同一块田里比试。结果李二牛耕完一亩地时,长工才耕了三分。张大户摸着新犁上的犁评,眼睛发亮:“这玩意儿,给我也做十架!”

曲辕犁的名声很快传遍了江南。李二牛带着村里的木匠们开了个小作坊,专门做曲辕犁。他们根据不同的田况调整犁铧的角度:黏重的黑泥田用宽铧,沙质的浅滩田用窄铧;还在犁底加了块“犁槃”,让犁身更稳,不容易在泥里打晃。

阿秀的弟弟阿福,在县城的铁匠铺当学徒。他照着李二牛画的图纸,把犁铧改成了更耐磨的V”字形,淬火时多加了两瓢井水,据说这样炼出的铁又硬又韧。新犁铧切开冻土时,能听见冰碴碎裂的脆响,比原来的木犁头效率高了一倍。

推广曲辕犁的第三年,江南遇上了罕见的洪涝。水退后,田里满是深及膝盖的烂泥,直辕犁根本下不了田。李二牛让人把曲辕犁的犁梢加长,在犁评上多加了两个孔,能调得比平时更深。当村民们用新犁在泥里开出整齐的犁沟,播下晚稻种子时,都说:“要不是这曲辕犁,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有个从北方来的粮商,看到江南农民一人一牛就能耕作,惊讶得合不拢嘴。他在北方见惯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没想到江南的新犁能省这么多人力。“这犁要是传到北方,能多养活多少人啊。” 他买下两架曲辕犁,装在船上运回洛阳,一路上逢人就夸:“江南的犁会拐弯,比北方的直辕犁灵多了!”

李二牛的作坊越做越大,他却总在琢磨新的改进。他发现山区的梯田比平原的水田更陡,普通的曲辕犁容易打滑。于是在犁底加了块带齿的铁板,像给犁装上了“防滑鞋”。有个山区的茶农,用改进后的曲辕犁在梯田里种玉米,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特意送来一包新茶,说:“这茶,是用你家犁耕出来的地种的。”

开元末年,朝廷派来巡查农田的官员,看到江南水田里普遍使用曲辕犁,回京后上奏玄宗:“江南一带,新犁盛行,一人一牛可抵旧法三人二牛之力,稻田日辟,岁入倍增。” 玄宗下旨嘉奖各地推广新犁的农户,李二牛虽然没得到官职,却收到了官府送来的一块“农器革新”匾额,挂在作坊的门楣上,格外显眼。

晚年的李二牛,不再亲自做犁,而是教村里的年轻人辨认木材。他说:“桑木做辕最好,有韧性;枣木做犁梢,耐磨;榆木做犁底,不容易变形。” 年轻人照着他的法子做出来的曲辕犁,不仅在江南畅销,还顺着运河卖到了巴蜀、岭南。

有次李二牛去杭州送货,在运河边看到一艘运粮船,船夫们正用曲辕犁的原理改造船桨——把直桨改成能调节角度的曲桨,划起来既省力又高效。船夫笑着说:“这是学你们做犁的法子,没想到在水上也好用。” 李二牛摸着曲桨,突然明白:好的发明,就像江南的水,能流到任何需要它的地方。

相传李二牛去世后,他的作坊还在继续做曲辕犁。工匠们在每架犁的犁梢上,都刻一个小小的“牛”字,纪念这位发明者。到了宋代,曲辕犁的形制基本定型,还出现了专门讲解犁具制作的农书,里面画的犁,和李二牛当年做的几乎一模一样。

当现代化的插秧机驶过江南的稻田,履带压过的泥地里,或许还残留着曲辕犁的痕迹。那些被新犁开辟的土地,长出了一季又一季的稻浪,像在诉说着一个普通农民如何用智慧,让江南的水田绽放出最饱满的金黄。而那道弯弯的辕杆,早已化作江南水乡的一部分,藏在每一片稻田的轮廓里,藏在每一粒稻米的清香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524-1499048.html

上一篇:《王祯农书》传奇
下一篇:筒车的故事
收藏 IP: 124.17.34.*| 热度|

2 史晓雷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8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