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on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wonder

博文

筒车的故事

已有 898 次阅读 2025-8-27 10:18 |个人分类:纪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image.png

唐代天宝年间的夏伏,渭河岸的麦地干裂冒烟。陈三郎跪在井台边,看着木桶晃晃悠悠从三十丈深的井里升起,桶底的裂缝漏下的水在石阶上积成小水洼,映着他汗津津的脸。身后的地像被火烤过,大片枯死。

“三郎,别白费力气了。” 妻子春桃提着空瓦罐走来,罐底的泥痕记录着取水的艰难,“这井快见底了,就算把人吊下去,也舀不上半桶水。” 她指着河对岸的官田,那里有役卒踩着龙骨水车灌溉,“可咱们这小农户,哪有气力整天踩水车?”

陈三郎望着湍急的渭河水,浪花卷着枯枝顺流而下,有片叶被漩涡卷得团团转,却总也冲不出那个圈子。“水往低处流,可咱们的地在高处。” 他捡起块圆石扔进河里,“要是能让水自己爬上来就好了。”

夜里,他在油灯下摆弄着竹篾。白天在河边看到的水车轱辘在脑海里打转——要是把竹筒绑在轮子上,让轮子顺着水流转,竹筒不就能舀水了?他用竹条扎了个直径三尺的圆圈,在圈上每隔五寸绑个竹筒,又在圈心穿根木轴。“你看,” 他转动木轴,竹筒随着圆圈转动,“到了底下舀水,转到上面倒水,顺着木槽流进田里。” 春桃摸着竹筒,竹节里还残留着白天装的井水,冰凉凉的。

第一次试做的木轮,用的是榆木板拼接的。陈三郎带着儿子石头,在渭河边打了两根松木桩,把木轴架在桩上。可湍急的河水一冲,木轮就像喝醉了酒,摇摇晃晃转不起来,绑在上面的竹筒要么舀不满水,要么没等转到高处就把水洒光了。

村里的张木匠路过,看着歪歪扭扭的木轮直摇头:“傻兄弟,水流是直的,轮子得顺着水势斜着放。” 他帮着调整了木桩的角度,让木轮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出水面,“再给轮子加圈挡板,挡住水流的力。” 改造后的木轮,被河水一冲,果然“咕噜噜”转起来,竹筒没入水中时“咕咚”一声灌满,转到高处时又“哗啦”一声倒进木槽,像在唱一首欢快的歌。

“不用人踩,不用牛拉,水自己就流进田里了!” 石头拍着手跳起来。陈三郎看着清冽的河水顺着木槽流进田里,干裂的土壤“滋滋”地吸着水,裂缝里竟冒出点点湿气。日头落山时,两亩地都浇遍了,木轮还在河里不知疲倦地转着,竹筒撞击木轴的声音像在打更,规律而沉稳。

消息很快传遍了渭河岸。有个大户,家里有百亩果园在河岸边,雇了十个长工整天提水,还是浇不过来。他来看了陈三郎的“水转筒车”,当即拍板:“给我做个大的,要转得更快,舀水更多!”

陈三郎带着张木匠,做了个直径一丈的大筒车。用槐木做轮圈,铁条加固,竹筒换成了更结实的楠竹筒,每个能装两斗水。立筒车那天,几十个村民帮忙抬木轮,当水流冲击挡板,巨大的轮盘缓缓转动时,连对岸的官差都跑来看稀奇。“这玩意儿,一天能浇多少地?” 有人大声问,陈三郎笑着指向果园:“李大户的百亩果园,有这一个就够了。”

杜甫路过渭河岸时,正赶上陈三郎在检修筒车。诗人站在新抽穗的麦田边,看着河水顺着木槽流进“连筒”,再分到各家各户的园子里,挥笔写下“连筒灌小园”的诗句。陈三郎把诗稿贴在筒车的木桩上,往来的船夫看到了,都对着筒车拱手:“这会转的竹子,比神仙还灵验。”

推广筒车的第三年,江南的盐商慕名而来。他们那里的运河水位落差小,龙骨水车不好用,见了靠水力自动提水的筒车,当即定下十架。陈三郎特意改良了江南款——把轮圈做窄些,竹筒换短些,适合运河平缓的水流。盐商带着工匠来学手艺,回去后果然在运河边架起筒车,连带着两岸的桑田都浇得绿油油的。

陈三郎的筒车越做越精巧。他在轮轴上装了个小齿轮,带动一个记数的木盘,转一圈就跳一个木珠,让人知道一天浇了多少水;还在竹筒底钻了个小孔,留着排水,免得竹筒里积泥。有个种葡萄的老农,在筒车边搭了个凉棚,夏天躺在棚下听筒车转,说那声音比戏文还好听。

安史之乱爆发时,陈三郎已经老了。叛军过境时,见河边的筒车新奇,要拆来当柴烧。村里的年轻人拼死护住:“这是活命的车,拆了它,咱们都得饿死!” 叛军首领见筒车真能自动浇地,竟下令保护,还让陈三郎教他们的士兵做筒车。“不管谁当皇帝,人总得吃饭,地总得浇水。” 陈三郎对儿子石头说,手里还在削着新的竹筒。

战乱过后,渭河岸的筒车又转了起来。石头接过父亲的手艺,在筒车的木轴上刻下年份,从天宝到上元,一年一个刻痕,像筒车转出来的年轮。有年关中大旱,周围郡县颗粒无收,渭河岸靠着筒车灌溉的农田,竟收了三成粮食,灾民们都说:“是陈三郎的筒车救了命。”

相传陈三郎去世那天,渭河里的筒车都转得格外慢。石头按照父亲的遗愿,把他葬在最早那架筒车的木桩旁。来年春天,木桩旁长出几株新竹,竹节特别长,村民们说那是陈三郎在继续做竹筒。

到了宋代,筒车的形制越发完善,还出现了用风力、畜力驱动的变种。但关中、江南的大河沿岸,最常见的还是水力筒车,转动的轮盘像大地的年轮,记录着“水往高处流”的奇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524-1499267.html

上一篇:曲辕犁传奇
下一篇:缠绵的《蚕书》
收藏 IP: 124.17.34.*| 热度|

2 王安良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0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