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贤华
学术界的一文成名 精选
2025-3-27 19:19
阅读:8150

曾有一部电影《一球成名》(英文名:Goal),讲的是一个业余足球爱好者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职业足球队成长为超级球星的故事。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但显然仅仅是故事而已。了解职业足球的人都知道,没有哪位超级明星是没经历过长期专业训练突然踢上顶级联赛的。即使有一些所谓草根逆袭的例子,这些球员也是在半职业俱乐部从底层的低级别联赛摸爬滚打起来的。

不过许多足球明星成名的确是靠某场比赛的一个进球崭露头角,而学术界成名很多时候则是靠学者的某一篇研究论文。

“39岁讲师,刷新校史”这两天霸屏各媒体,这源于最近Nature发表了一篇由某大学讲师某老师的评论文章。新闻报道,题目总是吸引眼球,问题提出也颇为独特,如:“双非”高校,远离省城,非海归的年轻讲师,从籍籍无名到一鸣惊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问题提的也是非常具有国情特色,“双非”高校、三线城市、没海外学术背景、讲师这些名词属于“矮挫穷”。NS这高大上的学术“圣殿”似乎只能属于985、一线城市、海归、大团队,这几乎是国内学术界的共识或者偏见。

这还没几天,又有报道“某大学体育老师在《自然》正刊发文,实现学科零的突破”。该大学官微也发布了类似的推文,不过马上受到网友们的质疑,因为这篇Nature文章是篇约200字长的Readers respond Correspondence(读者来信),跟学科关系不大,因此两天后该校的官微修改了相关说法。这些也说明各大学同样寄希望一文成名,以便早日跨入一流学科的大门。

更早些年,某大学副教授在Nature子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一鸣惊人,当时被国际同行称之为诺贝尔奖级别。于是,各种荣誉与支持纷纷踏至而来。而后该论文撤稿,舆情反转,又再次将这位老师推至争议旋涡。其实他在这之前10年间,不曾发表一篇论文,想必是在“憋大招”。

一文成名,对于青年教师无疑是有诱惑力的。与大团队相比,经费、项目、平台都处于下风,唯有论文尤其是权威学术期刊论文,竞争是相对“公平”的。如有一文成名的加持,那些只属于大团队的经费、项目、平台才可能到位。其实许多大团队也是这么过来的,这其中很多人何尝不是数过自己的论文篇数、论文因子数、引用次数去赢得博士毕业、职称晋升和人才申报等过程。

在古代,中国文人凭借一文成名的例子也不少。唐诗宋词巅峰阶段曾涌现出许多优秀诗人和无数优秀作品,其中两部作品的地位非常高,有“孤篇盖全唐,一词压两宋”之誉,他们的作者在文学史上完全可以认为是一文成名。前者唐代张若虚仅有两首诗留存,但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后者岳飞是妇孺皆知的武将,文学作品也有一些但多数流传度不广,凭借《满江红·写怀》让人们记住他不仅是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的民族英雄。这两首诗词描绘中国人特有的意境美或抒发浩然正气的爱国情怀,无需发表(那时也无发表可言),仅仅是作品本身就打动了人们,让读者几乎视作品为他们个人的化身并流传千古。

学术界的一文成名与文学界稍有不同,需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即要在自己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如1905年伯尔尼专利局的职员爱因斯坦发表了五篇意义非凡的论文被称为物理学的奇迹年,从此他走上了大科学家之路;又如张益唐虽博士毕业,但过着“半生潦倒”的生活,因在《数学年刊》发表《素数间的有界距离》才获得大学教职。

可以看出,“Publish or perish”是学术界的游戏规则。不同于古代文人作品多数都是自己的抒情,学术论文的发表及其影响力将意味着研究人员的饭碗与待遇。正因为如此,科研人员前赴后继写论文,职称晋升、项目申报、科技奖励、绩效考核几乎所有环节都离不开论文。

随着国家科研的投入,论文的泡沫逐渐形成并有加大之势。近年来,国家在“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其中的“唯论文”现象是指将论文发表作为评价学术成果、人才晋升和机构评估的唯一或主要标准,通常认为它会导致功利化、学术造假等恶果。国内的学术论文评价与考核,从早期的SCI检索到后来的影响因子、分区以及现在的代表作,反映了早期我国科研体系与国际体系的接轨到后期自己评价标准的建立这么一个转变过程。

对于研究生、年轻学者,他们在其它“几唯”方面竞争的空间不大,如能发表高质量或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将一文成名。同行必定会关注到他的学术发现,其所在机构会挖掘他的潜力,此外通过论文本身的交流与传播作用,还可能促进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甚至与企业间的产业转化,如此看来,应该适当鼓励。而对于许多成名学者,他们拥有优质的资源和极高的声望,发过多的论文,就有点像写海量诗词的乾隆爷的样子了。

许多高校或研究单位也常在自己官方主页上发布类似于本机构某教授在某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新闻,只不过这么些年来这类新闻中的论文也逐渐水涨船高,从以前的高因子期刊“升级”到NS子刊、正刊。像清北因为“好”论文数量太多,这种新闻基本也渐渐没有了,主页中关于学术科研的报道不再凸显所发期刊的名字,新闻题目变为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说明,我们也越来越以平常心对待学术论文,更看重论文的内容而非它发表的期刊。

正如这位39岁讲师的采访回答“科研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最好不要被打断......所谓的‘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心无旁骛的钻研和点点滴滴的积累。”。每个学术人,不管是否一文成名,都应不忘初心,坚持在自己的领域内耕耘、播种,收获与之匹配的果实。媒体则应该放下偏见,拒绝噱头,把新闻重点放在向大众传播科学内容这个视角。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魏贤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7850-147960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