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贤华
父亲的共大之路
2025-4-24 18:56
阅读:499

父亲今年83岁,因是戌时出生,村中故人都唤他小名 “戌生”,其发音在故乡方言中同“书生”。我小时候并不知道天干地支更不清楚过去的计时法,倒是认为粗俗的父亲跟书生搭不上半点边。不过其他人告诉我,“你爸是大学生,共大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产主义不仅是这个国家也是我当时这名小朋友的伟大理想,何况那时大学生稀有,这些使得我对这所大学一直好奇。

1975年拍摄的著名电影《决裂》谈的就是这所学校的办学。“李向阳”扮演者郭振清作为男一号出演了共大的校长龙国正,龙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因受延安抗大和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精神的影响,他坚持开门办学。在招生学生那场戏中,龙校长甚至聘请老贫农参予学生入学评议,由于报考学生的文凭普遍比较低,知识分子代表的教授对学生入学资格争议较大。于是校长举起铁匠的手说出了戏中的经典台词,“多少年来,地主、资产阶级就是用文化来卡我们。文化低,能怪我们吗?……解放刚刚九年,要那么高的文化上共大,实质上是把工农子弟拒之门外。有人说上大学要有资格。……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第一条资格就是劳动人民。这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

IMG_256

(电影《决裂》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决裂》另外一个经典场面则是葛存壮饰演的兽医教授孙子清在授课时讲“马尾巴的功能”,厚厚的讲义、拖沓的腔调暗指理论知识脱离实际生产。课堂上,学生提出意见要求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讲授知识,后面还贴出了《少讲马,多讲猪和牛》的大字报并引起一场风波。

该电影以共大的办学定位为主线,涉及到选址、招生、校园建设、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教材选用、学生培养等大学办学环节,反映了教育路线之争。1961年,共大创办三周年时,主席亲自提笔给共大写了一封贺信,即著名的《七·三○指示》。主席在信中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实是很好的。”电影也以领袖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结束。

很巧的是,电影中报名招生一幕就是在我老家村委的大祠堂拍摄的,而主要场景也是在本市下属的共大分校校区取景。如今那些分校早已不复存在,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命题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抛开电影拍摄年代的左倾氛围,其中的许多办学思路如因地制宜、把课堂开在田地中、教育回归大众并服务社会教师等等到现在也不过时。

父亲幼时祖父去世祖母改嫁,10岁时放牛在学校旁听感动老师,才有机会免费读小学(直读二年级),15岁高小毕业,无钱无家也无人生方向,在村里晃着。次年听说共大成立有招生的机会,报考者的要求为高小毕业(当时小学分初小、高小两个阶段),拟报考,但被村里生产队长以培养父亲为接班人为由游说而未成。再次年,他坚持报考并被录取。据他回忆,与电影《决裂》中直接录取不同的是,选拔考试科目有语文(含政治)、数学,只要及格就行,另外年龄、身体条件也需考虑是否能承受一定强度的劳动。

父亲本来报考的是东固(为我市著名老区,有东井冈之称,位于我县最东山区)分校,该校为地区(我市前身)所管理。然而生产大队并不让迁户口,应是考虑到这些后生为优良劳动力之故而不愿意放人,父亲无奈未能去成。暑假村中有个大学生在大队值班,收到上级电话说政策有变,可以改去县属的九龙山(位于我县最北山区)分校,他把这一重要信息告诉了父亲,由此他才有机会成为“大学生“。从我县这两个校区来看,与电影《决裂》中学校选址在山上是吻合的。

九龙山分校设有医学、林学、农学、农机、财会几个专业班,父亲是在医学班,班上大概50人,女生不到10人。医学班除了学习一些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语文、物理、政治等,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生物、解剖、医学化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寄生虫防治等课程,他还记得这些教材为山东医学院所编,授课教师则为从上海下放来的医学院教师。

学校以自己的垦殖场、农场为基础可以做到物质自给自足,学生们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农忙的时候则连续多日劳动不上课。学生待遇方面,吃饭不用给钱,还有每月四五元钱的生活津贴。毕业就业为国家分配,因地方需求变化他们这个班只有很少的人从医,多数同学去了农林系统。父亲在共大学满五年后,被分配到林业局。

共大作为一个词语并未被百度百科收集。在江西农业大学官方主页上校情总览的学校简介中有其相关的历史介绍“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后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大)总校——现江西农业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共大除了总校之外,高峰时曾有100余所分校,有省属、地属、县属不同级别。父亲入学的1959年也即建校的第二年,共大分校就达到了77所,在校学生多达4.6万人。这种规模显然有当年运动式的因素。不过回头看那个年代的国民素质,刚解放时全国的识字率还仅有20%,农村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0%左右,就可以理解当时设立共大并大力建设这所学校的原因了。

中国当时提出要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的知识素质显然不够。高等教育方面,1952年的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就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如在北京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这八所专业理工科高校涉及到地质、矿产、钢铁、航空、石油、农业、林业和医学。之后数年成立的高校都是这次调整的延续,比较著名的就是1958年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新学校就是国家大工程、大建设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

国家把重要资源投入到工业、国防方面,自然在农业农村方面的经费就捉襟见肘。而当时江西是以一个农业为主的省份,其基层需要大量教师、医生、农技师及干部。要不花钱就培养出适合当地环境的人才,共大模式由此出炉: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就我在八十年代在故乡接触的许多行业人士,不少毕业于共大,有我们任课的教师、乡镇医院的医生、政府干部,还有一些人比我父亲晚些年读共大但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他们许多人毕业后在乡村当赤脚老师和赤脚医生。可见,共大为那个时期的基层稳定和建设提供了不少人才。

高考恢复后,高校培养人才数量明显增多,知识系统性和深入度也是明显优于共大。因此共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分校仅有少数转为技校外,多数都停止办学,用地也一般转划给当地的农场或林场。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于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诉求。中国各朝代因需要选拔治理国家的人而发明了科举考试,但只有很少的人能进入私塾——书院体系学习儒学。类似的在中世纪的欧洲,教育与知识掌握在以教会为中心的教士阶层。自然科学的兴起带动了近现代大学的发展也成就了西方列强,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推行了新式教育,目的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当下不时被质疑与社会脱节。人工智能的出现,也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科研形态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的大学学科专业优化与调整便是应对。与其被动地应对,不如期望有主动的变革。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中国在许多领域已不再是追赶者而将是引领者,高等教育从业者也应该有如此雄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魏贤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7850-14832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