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誉出版社
JCTH|基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症预测近期生存的预后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2025-2-12 09:30
阅读:457

本文“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Prognostic Model for Predicting Surviv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

投稿:2024年8月30日;修回:2024年9月5日;接受:2024年9月18日;上线:2024年9月30日QQ图片20250212090620.png

究背景和目的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短期死亡率高达50-90%。一些具有快速临床恶化高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肝移植来提高生存机会。早期确定预后至关重要,有助于患者管理和肝源分配。然而,现有的评分系统如MELD、MELD 3.0和ALBI在预测ACLF患者的短期生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特定并发症(如感染)的敏感性上存在不足。本研究旨在确定ACLF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开发新的预后模型,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

研究方法及结果

研究共纳入1386名ACLF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白蛋白、总胆红素、肌酐等指标,并计算了MELD、MELD 3.0和ALBI评分。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6个独立的28天死亡预测因子,并据此开发了一个新的预后模型。随后,该模型在外部队列中进行验证。

根据基线时并发症数量绘制28天和90天死亡率生存曲线,死亡组发生3种或3种以上并发症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log-rank (Mantel–Cox) χ2= 143.265 and 211.153, respectively, p = 0.000].(图1)

QQ图片20250212090905.png

图1 根据基线并发症数量的28天(A)和90天(B)死亡率的生存曲线

新的预后模型在预测28天和90天病死率方面,明显优于现有的MELD、MELD 3.0和ALBI评分,AUROC分别为0.863和0.853(均p<0.05)。(图2)

QQ图片20250212091117.png

图2 根据基线并发症数量的28天(A)和90天(B)死亡率的生存曲线

该评分可用于对ACLF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分层,根据cut-off值二分类的患者之间的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Mantel-Cox)χ2 = 487.574和606.441,p = 0.000)。(图3)

QQ图片20250212091228.png

图3 根据Kaplan-Meier方法,28天(A)和90天(B)的累积生存期

此外,新模型在2组外部队列中进行验证,新评分在佑安队列和杭州队列中表现良好,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其他评分模型。(表1)

QQ图片20250210152804.png

表1 外部测试集中预测ACLF患者28天和90天死亡率的预后评分AUROC

 亮点解读

在肝病治疗领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高死亡率一直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出发,基于ACLF并发症开发了一种新的MELD并发症评分。该评分在预测短期死亡率方面显示出更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对死亡风险进行分层,并准确识别了高危ACLF患者。该评分的创建为改善患者管理中的临床决策和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的预后评分模型,称为MELD-并发症评分。这个模型通过整合MELD评分和重要的ACLF并发症,提供了更准确的短期死亡率预测。它为改善临床决策和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这项研究的发现,不仅对医学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广大肝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更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们期待着这一新模型能够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得到验证,并最终应用于临床实践,造福更多的患者。

引用本文:

Li W, Liu W, Rong Y, Li D, Zhu B, Yang S,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Prognostic Model for Predicting Surviv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J Clin Transl Hepatol. 2024;12(10):834-844. doi: 10.14218/JCTH.2024.00316.

原文链接:https://www.xiahepublishing.com/2310-8819/JCTH-2024-00316

扫码阅读:

QQ图片20250212091650.png

通讯作者

图片4.png

游绍莉

  •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副主任兼六病区科主任,主任医师,“名师带徒”学员,师从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皇甫玉珊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从事重症肝病及疑难肝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建立“疑难重症肝病三级筛查”诊断路径;论证重症药物性肝炎激素治疗方案,获良好临床疗效;研发生物人工肝及干细胞治疗肝衰竭临床新技术;

  • 任全军传染病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症肝病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

  • 参与国家、军队课题研究十余项,承担国家863军口课题、北京市重点课题等6项,主编书籍《疑难重症肝病诊治实录》《肝衰竭诊治专家答疑》2部,获国家专利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5项,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

    图片5.png

陈煜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主任;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秘书长、委员、终末期肝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重症肝病学组副组长,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副主任委员、人工肝学组组长,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肝衰竭及人工肝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 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副组长,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卫生百名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

  • 长期从事重型肝病肝衰竭及人工肝的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参与举办第一届至第十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科技攻关引导项目等课题;

  • 在病死率高、危害严重的肝衰竭及人工肝治疗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多部相关领域著作,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提出了肝干细胞治疗肝损伤、肝衰竭临床分型、肝衰竭营养评估及干预等学术观点,参与国内及亚太肝衰竭指南的编写,提出了在血浆紧缺的条件下开展人工肝治疗的创新方法,不断创新开展人工肝治疗新模式,提出了基于患者基线情况的个体化的可调节的人工肝组合治疗方法,并推广应用,促进了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和肝衰竭诊治水平的提高。

图片6.png

李君

  • 内科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 兼任欧盟研究计划(ERC)特邀评审专家、美国肝病学会(AASLD)会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APAMBI)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常委、APAMBI肝病学分会常委、中国解剖学会干细胞转化医学分会常委、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专委会肝病精准诊断与治疗学组副组长;

  • 浙江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任务评审与验收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 2006-2008年在美国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衰竭诊治新技术研究;

  • 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和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16项,部省级课题15项,发表J HepatolGut 和Hepatology 等SCI论文70余篇,受邀担任《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J Clin Transl HepatolSci RepHepatoma Res等期刊编委,HepatologyJ Hepatol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Stem cells 和 Liver Int等SCI期刊审稿人;

  • 以核心骨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别排4、14)、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分别排1、2、2),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2013年获第七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

第一作者

图片7.png

荣义辉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感染肝病部副主任。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随后就读于解放军医学院传染病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解放军302医院工作,先后从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的一系列临床工作;

  • 2006年与美国ELAD公司合作,参与了国内最早进入临床的生物人工肝临床验证工作。随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离线型生物人工肝的临床治疗。2013年开始主攻国产离线型生物人工肝治疗仪器的研发,已制作完成离线生物人工肝治疗仪并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2014年转入302医院肿瘤内科,开始从事肝癌的局部消融治疗并参与了国内自行研制的AH-1冷冻消融治疗仪器的临床验证工作及302医院首例纳米刀的消融工作。同时在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个体化精准治疗等领域均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2017年为响应国家裁军号召,申报转入地方工作。自2017年7月开始,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感染肝病部就职,2017年9月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感染肝病部副主任;

  • 北京市感染(传染)性疾病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结核病专科医师分会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感染(传染)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细胞再生与康复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北京青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肝病(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肝病(中西医结合)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肝脏微循环专委会委员;

  • 科研方面主持原国家863的军队保密课题一项,军内装备研发计划一项。先后参与了“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及首都发展基金的研究;

  • 发表中文百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9篇。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参与教材及专著编撰10部。获得军队临床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优秀医师5次,嘉奖9次,荣获国家卫生部、外交部、原军队总后勤部等八大部委颁发的“抗击埃博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被北京医师协会授予“北京优秀医师”。

图片8.png

李文德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感染疾病科住院医师。长期从事于临床工作,致力于各类发热、肝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以及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及防治工作。

QQ图片20250212092645.png

刘婉姝

  • 副高级职称,长期从事重症肝病临床救治与临床研究,在《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发表相关论著10余篇。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简介

e3b14b7b-bdfa-4398-92d4-2cd34df94387.jpg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JCTH,《临床与转化肝脏病杂志》,pISSN: 2225-0719, eISSN: 2310-8819)是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Xia & He Publishing Inc. (华誉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收录肝病领域的临床或转化相关的研究论文、综述、述评等。

  • Impact Factor 2023: 3.1

  • CiteScore 2023: 6.4

期刊主题

JCTH于2013年9月正式创刊,主要收录肝病领域临床或转化相关的研究论文、综述、述评等。JCTH收录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 临床和基础肝病学新发现

  • 肝病机制

  • 肝病研究与治疗新技术

  • 肝病的流行病学/环境因素

  • 免疫系统功能在肝病中的作用

  • 急性和慢性肝炎

  • 肝硬化

  • 遗传性和代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

  • 肝胆疾病

  • 肝癌

  • 药物代谢

  • 腹膜结核(伴门脉高压)

主编介绍

6a3794c3-5089-46d2-8a8c-8fb384f28628.jpg

任红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毒性肝炎研究所

中国,重庆

a20940fb-593a-4109-a0cd-5103653a5ec9.jpg

Prof. George Y. Wu

Department of Medicine, 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Health Center 

Farmington, USA 

8645879e-b22b-4853-bf14-e7a7e532dd81.jpg

Prof. Harry Hua-Xiang Xia

广东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中国,广州

执行副主编介绍

QQ图片20241205111059.png

侯金林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肝病研究所

中国,广州

QQ图片20241205111114.png

贾继东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中国,北京

QQ图片20241205111133.png

Prof. Joseph Lim

Section of Digestive Diseases/Yale Liver Center,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USA

QQ图片20241210144448.png

王福生 院士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

中国,北京

QQ图片20241205111203.png

魏来 教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

中国,北京

欢迎投稿

期刊网站:https://www.xiahepublishing.com/journals/jcth

投稿网址: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jcth

期刊邮箱:jcth@xiahepublishing.com 陈老师

科学网末尾.jpeg

vx.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华誉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6327-147262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