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明
中层干部“四不”:北京师范大学为行政权力设置边界的亮点与不足
2012-8-27 09:43
阅读:6132
标签: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边界
        以“四不”承诺广受关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8月16日表示,“四不”不仅仅是个人承诺和对学校新一届班子成员的要求,也是下半年新一届中层行政干部的应聘条件。在董奇看来,这个即将推行的制度既是高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的根本要求,也是改变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他承诺要建立学校管理队伍的全职化制度。(《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18日 04 版)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着“行政化”问题。突出的表现是:行政权力无边界,几乎达到行政权力“通吃”的地步;学术权力式微,几乎达到学术权力“消亡”的境地。虽然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吁也有几年了,但此方面鲜见有作为的行动。此番北京师范大学为行政权力设置边界,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进步之一是设置了行政权力承载者的活动边界,即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在任内要做到“四不”: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其进步之二是明确了大学行政权力承载者的角色内容,即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在任内要做百分之百的管理者,不再兼任学术权力承载者的角色;其进步之三是建立了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承载者之间的渗透转换机制,即对任期结束后重返教学科研岗位的同志,建立阶段性免考评机制和专业能力提升的专门支持制度等。

        但从其目前的实践机制和制度配套上讲,尚有不少差距。根据大学边界理论,大学边界设置中有三项重要指标:行动者、关系和活动。即可以从“行动者”、“关系”和“活动”三个方面来设置大学边界。从三个指标来看,北京师范大学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设置边界的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第一,“行动者”界定尚需要清晰。即要对大学中的行动者特征、行动者资格标准、行动者身份认同等控制要素进行严格的设计。北师大对什么是行政干部、什么是学术干部、哪些岗位归结为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哪些岗位归结为学术权力的承载者,尚没有严格的界定。如果把全校的中层干部统一界定为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尚有不少难度,也不符合大学规律。其二,“活动”边界尚待清晰。“四不”决不是行政权力“通吃”的全部,更为重要的应该对大学活动进行分类。明确行政活动的范围与内容,界定学术活动的范围与内容。把学术活动交由学术人员、学术组织来实践。这才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清晰的根本要旨。其三,“关系”问题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大学边界“关系”控制指标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边界的质量与功能。在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设置边界,必须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树立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的思想和理念。这其中的关键是设置与行政权力对等的机构与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人员的职能与作用。没有对等的、权威的学术组织,大学学术权力最终仍将由行政权力代行,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设置边界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其四,中层干部的产生机制没有作大的改观。在行政权力对上负责的背景下,大学行政权力很难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只有当中层管理者由二级单位自行决定、全体二级单位人员对行政管理者具有升降权力时,中层干部才有可能对“下”负责,对职工负责,对学术人员负责。否则,即便是任期内中层干部做到“四不”,他们也可能获得权力的“寻租”和“期权”,他们仍可以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谋取学术利益,为自己缷任后从事学术工作打好基础。

        大学边界的科学设置需要科学的理念作先导,适切的组织结构作平台,严格的制度作保障。由是观之,从大学校长的“两不”、“三不”、“四不”,到中层干部的“四不”,看着可以有很多造势的噱头,但仔细推敲,尚有很多漏洞需要修补。希望这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口号,而真真变成为大学行政权力设置边界的实践,成为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广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60633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