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周平
白于山绿色之梦 精选
2025-4-3 07:50
阅读:4950

白于山山脉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被称为“陕北屋脊”。近20年来,我对白于山区水土流失、粮食生产、农牧结合、植被恢复、生态产业分别做过一些考察与调研工作,对白于山区在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也有一点粗浅认识,白于山区的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已成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阵地

白于山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三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县,向西可延伸至宁夏盐池县东部、向南延伸至甘肃华池县北部。白于山区东西走向横跨100-200公里,宽35公里,海拔约为1300-1900米,最高为1907米(定边县南部的魏梁)。白于山是无定河、延河及北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地质景观,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历史上的陕北白于山植被丰茂、生态良好,历朝历代人为破坏导致生态严重退化,成为陕西生态空间治理的短板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白于山和黄土高原一样,原本植被茂盛,后经历朝、历代的人为破坏,导致自然植被破坏严重与退化。虽经多年生态治理,但受限于气候干燥、土壤贫瘠、千沟万壑、油气开采等因素,白于山区生态环境整体仍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白于山中东部及中南部地区,是陕西、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最低的区域,将白于山恢复、重建为绿色白于山,成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林学、生态学和水土保持学工作者追求的梦想。原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研究员于2020年9月7日在《凤凰网陕西》发表的《陕北水塔:白于山》一文中,他富有诗意的写到“绿色的白于山,就是陕北的绿色水塔,就是陕北的绿色福祉,就是陕北的绿色未来”。

白于山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面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干旱等问题。白于山区降雨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且多以暴雨为主,地表水量少、水质差、矿化度高,地下水埋藏较深。水分亏缺是目前白于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的主要障碍,如何最大限度的用好有限的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营造合理的林草植被,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白于山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有干草原地带、干草原地带向疏林草原过渡地带、疏林草原向森林过渡地带三种,代表性植物种有:乔木树种有沙枣、大果榆、旱柳、文冠果、山杏、水桐树,樟子松、河北杨、油松、辽东栎等;灌木树种有沙棘、酸枣、桃叶卫矛、狼牙刺、怪柳、白刺、柠条、盐爪爪等;草本植物有红纱、披碱草、沙生冰草、百里香、白草、针茅、长芒草、兴安胡枝子、盐蒿、冷蒿、白莲蒿、紫花地丁等。

   为了提升绿水青山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白于山地区积极探索绿色经营之路,结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生态恢复和产业转型。近20年来,白于山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白于山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吴起县率先实施全域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和封山禁牧,创造出一个“白于山绿色”奇迹。

   白于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方面,近年来,国家在白于山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方面启动了一系列工程与行动,如2020年启动实施的榆林白于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预期投资约120亿元,计划在白于山区造林120万亩。2020年启动实施的陕西省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计划到2025年,在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无定河、延河、洛河、窟野河、渭河)沿线45县(市、区)沿岸,完成造林190万亩、退化林修复3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以提高沿黄防护林的质量。近年来,定边县林草工作站为了提升白于山治理水平,在白于山区开展的高质量综合配套造林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活率达到98%以上,有效提升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白于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在特色种植业方面,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发展耐旱作物种植,如马铃薯、荞麦、谷子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林果经济方面,在适宜区域种植经济林果,如苹果、核桃、红枣等,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改善生态环境;在有机农业方面,推广有机种植和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了耕地肥力与产能水平。

    白于山区生态旅游方面,适合喜欢深度游、摄影和户外探索的旅行者。在自然景观利用方面,依托白于山的自然风光和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靖边红沙岩峡谷、统万城遗址、明长城遗址等;在文化资源结合方面,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资源,多元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在乡村旅游方面,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如定边红花荞麦文化旅游节等,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白于山区清洁能源开发方面,在风能和太阳能利用方面,该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各地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既提供清洁能源,又增加经济收入;在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利用作物秸秆、灌木、畜禽养殖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开发生物质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白于山区生态产业发展方面,在林草产品加工方面,发展林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如草编、中药材加工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品牌建设方面,打造白于山特色生态产品品牌,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合作社模式方面,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集中资源,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积极开展白于山区生态本底考察工作,2020年在榆林市人民政府支持下,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石长春研究员牵头组织了白于山区科学考察工作,组织了10多家单位50多人,开展了白于山区水文、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科考。2021年,石长春研究员主持了陕西省林业科技创新“揭榜挂帅”专项—白于山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前期科考工作基础上,进行了白于山区立地类型分类与适地适树研究,开展了白于山区集雨造林种草关键技术研究,实施了不同立地类型造林种草植被恢复模式试验与示范,突破了困难立地飞播树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技术,形成山区生态保护与发展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我有幸在榆林参加2021年的项目启动会、2024年陕西省林学会在西安组织的成果评价会,《白于山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2024年度陕西林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这些工作为白于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现有林分提质增效、农林牧复合经营、生态富民、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系统功能维护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也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探索、新路径、新方法。 

 

围绕白于山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科学制订三生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采取以水定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施策的方针,加快科学绿化与系统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全面提升生态屏障能力,未来白于山区生态综合治理的六个着力点:

(1)制订造林绿化用地空间调查、评估和规划。开展白于山区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价,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精细化管理。坚持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底板,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和规划工作,挖掘现有林地范围内未成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的成林潜力,有针对性地实施未成林抚育管护工程、疏林地提质增效工程、灌木林改造提升工程。健全林草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完善“生态云”平台建设,将未成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准确上图入库,及时更新、精准掌握生态空间资源动态变化,夯实精准施策数据基础。

(2)适度放宽生态建设用地限制。建议将白于山区撂荒五年以上的耕地纳入生态建设用地,用于种树种草,主要以种植山地苹果、山杏、核桃、山桃、山楂、文冠果、酸枣、苜蓿、泽蒙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树种和草种为主。在不影响生态效益、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不断提高群众造林积极性;适度发展风光新能源建设,不断提升惠农富民增收水平。

(3)强化科学造林种草。要充分考虑不同地类、不同区域、不同降雨条件下森林植被的水分稳定性和当地的水分承载力,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和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成效。适宜人工造林种草的区域,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对部分不适宜人工造林的疏林地和宜林地实施封山育林,以促进自然更新修复;在自然条件适宜,具备管护条件的区域,适当发展以干杂果为主的经济林;在以畜牧养殖为主的区域则大量发展饲草基地、同时安排舍施建设、饲草加工设备补助等项目,为发展舍施养殖奠定基础。

(4)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坚持问题意识、目标导向,实施科学绿化,一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制约造林绿化的关键技术难题,如节水造林技术、困难立地造林、全周期经营技术等;二是加大对已有技术推广力度,在良种种苗、造林技术、经营管理等技术,培训一批营林造林骨干;三是抓好配套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标准等制度建设,提高营林造林管理水平;四是按照类型有代表性、实施有可行性、工作有超前性的要求,抓好一批示范营林造林绿化项目,带动整个白于山区造林绿化事业向纵深发展。

(5)实施水土流失的系统治理与精准阻控。白于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区域生态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白于山区梁、源、峁、涧、坡、沟不同立地条件类型下的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使有限水土资源得以就地保持与利用;同时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采取包括工程、生物、农业耕作以及封山禁牧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的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此外,在部分区域,可依靠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通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进行生态自我修复。

(6)构建多元资金支持体系。围绕白于山区生态建设,谋划一批中省重点支持的项目,分批次上报中、省相关部门;各级政府设立和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用于白于山区生态建设,同时要制定整体规划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资金参与,构建多元资金支持体系;将三年造林期满的幼林地纳入省级市地方公益林,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进行补偿,补偿资金直接补助给林地所有者。

开展白于山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筑牢陕西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白于山的绿色经营之路将是一条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上官周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2519-148047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