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周平
西北食物安全问题 精选
2025-3-7 09:40
阅读:4227

西北地区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生产模式多元、食物安全问题复杂,科学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亟待增强高效协同的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对于促进国家食物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瘠薄、天然草原退化等问题突出;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农牧民收入较低,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西北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西北地区是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模式多元化比较突出的区域,以占全国10%的水资源和15%的粮食种植面积生产全国12%的粮食,可以说西北地区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战略后备区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开展西北地区食物安全与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生态屏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和生态文明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通过多种措施有力保障了粮食的数量安全,但在当今新形势下,践行“大食物观”将粮食安全的边界从仅关注粮食供应数量安全,拓展至同时考虑营养安全、环境可持续与产业安全等多维度目标。我们于2016-2020年间,参加了刘旭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国家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有幸协助山仑院士、吴普特校长负责第五课题—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项工作中,西北地区界定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除东四盟)、山西省共七个省(区)69个地级市,5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面积378.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9.44%;其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少雨,年均降雨量150-650毫米,年均蒸发量2500-3000毫米,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本研究中的食物界定为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指粮食(小麦、玉米、水稻、薯类、杂粮等)、棉油、蔬菜、水果、木本粮油,动物性食物包括肉、奶、禽蛋、水产品等。

本项工作由西北农林科研优势单位、具有良好工作积累的50多位科研人员承担,经过各位专家在四年多的调研工作,完成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目标。于2021年1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全书分为课题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两部分。

课题综合报告就西北七省(区)及不同生态类型区食物产需平衡变化动态、区域食物安全状况及主障因素、可实现的食物最大产量、未来区域食物安全远景、农业生产结构及其宏观布局做了总体分析和阐述。专题研究以地理、地貌、气候、经济、农业和农作制的综合相似性为依据,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区域战略布局及产业效率效益引导,分解为如下七个专题:食物安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前景、农业水资源与食物安全关系、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可持续策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对区域食物安全的影响、农业整体产业布局研究、农业生产能力开发的技术策略、保障食物安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策略等进行了剖析与研究                                               221590253640419.jpg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著的主要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 课题综合报告

第一章  区域食物安全的现状

第二章  区域食物安全供求变化及其潜力分析

第三章  影响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问题研究

第四章  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第五章  重大工程与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

专题一  西北地区食物安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前景

专题二  西北农业水资源与粮食安全关系研究

专题三  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可持续策略研究

专题四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对区域食物安全的影响研究

专题五  西北地区农业整体产业布局研究

专题六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开发的技术策略研究

专题七  西北地区保障食物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鉴于西北地区生态类型的多样性、食物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在工作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开展耕地动态、生产潜势、安全评价和开发策略四个层次上的综合研究。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相结合、大尺度与小尺度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理论潜力、实际潜力和潜力实现程度,核算食物供给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评价食物安全的状态,提出保障食物安全的具体对策;同时通过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来检验理论研究,提出确保西北地区食物安全与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指导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绿色化国际化背景下,我们分析西北地区及不同生态类型区近20年食物供需平衡变化动态,评估旱区食物安全状况及主障因素;预测旱区各省(区)及不同生态类型区可实现的食物最大产量,计算不同情景下的食物潜势产量实现率,并探查未来15年区域食物安全可能的远景,提出适于国际化绿色化背景的西北旱区农业生产结构及其宏观布局,明晰西北旱区农业生产在未来全国食物安全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绿色化国际化背景下,我们针对西北旱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农业生产能力的复杂性,选择典型县、区域或定位试验为统计、分析单元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区域主体食物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反映土地质量的食物单产空间变化特征、变化成因及变化趋势,探讨有利于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保证食物安全的对策与综合措施。

在绿色化国际化背景下,我们针对西北7省(区)及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农业生产实际,通过整合分析,构建生态经济协调、适用机械操作的农业生产潜力开发技术体系,提出不同类型区耕地资源保护与质量提升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对策,确定不同生态类型区食物供需平衡的发展策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西北旱区现代高效农业,对于构建新型食物安全观,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域,食物安全问题既面临独特挑战,也蕴含转型机遇。西北地区食物安全是“环境-生产-监管-消费”全链条的系统工程,既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也与工业化进程、监管体系完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技术进步、政策细化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未来西北地区食物安全有望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上官周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2519-14763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