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周平
生态韧性治理 精选
2025-5-3 07:50
阅读:1644

    最近有幸参加陕西省政协组织的“应对极端天气,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专题调研活动,对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深有感悟。各地聚焦多样化、复合型的灾害情景,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生态韧性和社会韧性等维度来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各系统的功能性、连通性、耦合性和系统性,持续增强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能力。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加剧,韧性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空前的重视,韧性成为大众备受关注的热词。基于这次调研,结合对韧性发展的认识,谈一点生态韧性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的粗线体会。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加剧,以及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韧性作为一种面对干扰时的稳定、恢复和适应能力,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与领域中,成为当今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生态韧性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我国积极推进建设韧性农业强国,发展韧性城市、气候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制度韧性、组织韧性、健康韧性、心理韧性、边疆韧性等等,突出彰显韧性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风险应对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韧性概念的影响力日渐凸显,成为气候变化、生态平衡、城市发展和国土资源规划等诸多领域的核心议题。虽然在不同的学科中,韧性的概念与框架尚未完全统一,但已形成了韧性视角,甚至是韧性科学观,可分为工程韧性理论、生态韧性理论和社会—生态韧性理论。

工程韧性是指系统受冲击后反弹至初始平衡的能力,认为均衡是封闭式、单中心的平衡状态。生态韧性引入进化思维,认为均衡是多中心、线性递进的不同阶段,阶段之间存在阈值和临界点。社会—生态韧性进一步引入复杂适应系统,认为系统变化呈现的是连续性特征,均衡是一种去中心、循环滚动式的演进过程。纵观韧性发展历程,韧性过程分为原始稳定、破坏、恢复和新稳定阶段等,韧性概念经历了单一平衡—多重平衡—复杂适应性系统这一演变,其外延和内涵不断丰富。

生态韧性强调在非平稳状态下系统维持自身功能持续性的能力,是指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对外界扰动量的承载能力,也是系统应对外界干扰时所发挥的适应力、抵抗力和恢复力,旨在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态风险、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挑战,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在生态学中逐步形成了两种韧性逻辑框架:一是侧重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系统在受到干扰时,仍能使系统保持单一稳定状态的能力;二是强调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即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不断吸收干扰系统的多种因素,使系统摆脱单一平衡状态,在多种稳定状态中相互切换的能力。基于这一理论逻辑,在到达干扰临界阈值前,生态系统可在多个稳定状态之间转换,适应性越高、应变能力越强、恢复时间越短的系统,其韧性就越高。具有生态韧性的系统具备多样性、可变性、冗余性、反馈性、连通性、功能协同性等属性特征。

生态韧性是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综合作用下的动态演变过程,涵盖了一种动态适应、持续学习和自我优化的能力,需要在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建立更精确、更客观的测度模型。如何客观衡量和测度生态韧性水平也成为各学科领域研究重点,目前生态韧性测度标准尚未统一,但大多数人认为使用单一指标法衡量生态韧性并不合理,应选取多项独立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生态韧性特征,运用综合指标法衡量生态韧性水平。

关于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主要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重构力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也有规模—密度—形态三维韧性评价体系,也有生态风险-生态系统连通性-生态系统响应潜力生态韧性评价体系,也有基于抵抗与驱动能力—适应与重构能力—创新与发展能力三维度构建生态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目前尚缺乏一个能够涵盖多维度的生态韧性量化体系。同时,相关工作多注重表征生态要素过程,忽略了社会、经济等要素综合作用下的生态韧性变化,从而导致外部冲击或干拢压力下生态韧性难以测度。因此,需要在测度过程中以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为依据,加强多要素协同观测、模拟和预测预警研究,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以进一步明晰生态韧性时空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生态韧性治理是指通过系统性管理提升生态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维持其关键功能和服务,并实现可持续适应的治理模式,主要表现出区域性、整体性、开放性和调适性特征,其中调适性体现为其治理模式转换的反应快捷、内容有效、尺度合理。生态韧性治理与生态治理都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两者的核心理念、目标、实践手段与评价标准存在明确不同。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长期的水土流失、干旱频发和人类活动导致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提高黄土高原的生态韧性,增强其生态屏障能力,已成为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通过“生态韧性治理”理念的实践,该区域逐步从单一治理转向系统性恢复,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黄土高原要从植被重建奠定基础,到水土保持巩固成效,再到产业转型提供可持续保障,形成治理—保护—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构建起生态韧性的提升路径。植被建设实现了黄土高原由绿的历史性转变,是恢复生态韧性的基础工程,以水定绿、适地适树的造林策略至关重要。水土保持工程是提升生态韧性的关键支撑,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特征要求采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淤地坝工程、机修梯田、谷坊等工程措施,配合生物措施,可有效增强了土地抗侵蚀能力。协同治理是平衡生态韧性地区差异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产业、技术、人才优势跨地区转移,建立完备区域生态保护与治理联动机制,强化高韧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改善区域生态韧性的地区差异。产业生态化转型是维持生态韧性的长效保障,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必须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功能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转变,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为生态韧性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实践表明,生态韧性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经济转型、制度创新和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未来的生态韧性治理需要更多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新整体观,让黄土高原地区逐步恢复自我修复、抵御干扰的韧性,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上官周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2519-148433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