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娥
抗体回归,中国创新药崛起
2025-10-27 06:58
阅读:1309
抗体回归,中国创新药崛起

图片

BCG《2025年新药模态报告》深度解析:

抗体回归,细胞与基因疗法分化加剧,

中国创新力量崛起

图片图片

一、报告概述图片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2025年10月发布了第三份年度重磅报告——《New Drug Modalities 2025》,系统评估全球六大新药技术平台的发展趋势。

涵盖的六大模态为:

  • 单克隆抗体(mAbs)

  • 抗体偶联药物(ADCs)

  • 双特异性抗体(BsAbs)

  • 重组蛋白与肽类(尤其GLP-1)

  • 基因与细胞疗法(包括CAR-T、TCR-T、CAR-NK、TIL等)

  • 核酸药物(DNA、RNA、RNAi、mRNA)

📊 核心数据:

  • 2025年,新药模态(New Modalities)已占全球制药管线总价值的 60%(约 1,970亿美元),同比增长 17%

  • 自2021年以来,新模态药物的管线价值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 12%,而传统小分子药物同期仅增长 2%

这份报告确认了一个趋势:生物大分子与新技术平台已彻底主导创新药版图。

图片图片

二、行业整体趋势:创新加速但增长分化图片

BCG指出:

“在全球药物创新中,新模态正成为增长的真正引擎,但成熟与新兴模态间的分化正在加剧。”

📈 报告亮点:

  • 2025年全球畅销药前十中有  属于新模态药物;

  • 其中 款GLP-1 激动剂: Mounjaro、Zepbound(礼来)与 Wegovy(诺和诺德)首次同时入榜;

  • 预计到2030年,10畅销药中9款将为新模态药物,其中5款为GLP-1类。

🧩 推动增长的三大引擎:

  1. 抗体类药物(mAbs、ADCs、BsAbs)

  2. 重组蛋白与GLP-1肽类

  3. 核酸药物(RNAi、DNA)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六大模态详解

图片

01抗体类图片图片

 抗体类:最成熟、最稳定的增长引擎

  • 临床管线数量同比增长 7%,管线价值增长 9%

  • 占整个新模态市场价值的 35% 以上

主要趋势:

  • 单抗(mAbs)扩展至神经、罕见病、心血管等非肿瘤领域;代表药物:Apitegromab(ScholarRock),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正处于FDA优先审评。

  • ADCs 管线价值过去一年增长 40%,五年复合增速 22%;代表药物:Datroway(阿斯利康/第一三共),HER3  靶点ADC。

  • BsAbs(双抗)收入预测上涨 50%,代表药物:ivonescimab(康方/Summit)和 Rybrevant(强生/Genmab)。核心机制:CD3 T 细胞连接子(T-cell engager)已成为双抗研发验证度最高的方向。

📍要点:抗体平台商业模式成熟、监管路径清晰、可规模化生产,是未来五年资本最稳健的配置方向。

图片

02重组蛋白与肽类

重组蛋白与肽类:GLP-1热潮持续

GLP-1 激动剂类药物已从代谢疾病走向更广泛适应症(心血管、NASH、阿尔茨海默病)。

  • 2025年GLP-1类市场规模突破 1100亿美元,同比增长 18%

  • 全球共有 70+ 个GLP-1相关产品在研。

政策与商业动态:

  • 美国医保(CMS)仍未覆盖单纯肥胖适应症,但2026年可能启动临床试点;

  • OzempicWegovyRybelsus等被纳入公平价格谈判(IRA)名单,预计2027年执行降价;

  • “最惠国定价(MFN)机制”与“直达患者(DTP)数字化销售”模式(如LillyDirect)正在重塑药品流通格局。

📍要点:GLP-1类药物成为全球制药业的“现金发动机”,但价格监管与供应瓶颈是潜在风险。

03细胞疗法

细胞疗法:CAR-T继续突破,其他类型分化加剧

  • CAR-T疗法仍是细胞疗法板块的主导力量,血液瘤领域稳定扩张;

  • 正在加速向实体瘤与自身免疫病拓展;

  • 体内CAR-Tin vivo CAR-T”概念崭露头角,被视为解决制造成本与耐受性问题的关键方向。

其他类型疗法:

  • TCR-T:首个产品获批用于滑膜肉瘤,但商业化遇冷;

  • TIL疗法:Iovance的 Amtagvi  成为首个上市的TIL药物;

  • CAR-NK:多项临床失败,2025年已有3家公司退出该赛道。

📍要点:制造成本、可扩展性与适应症选择是决定成败的核心。

04基因疗法

基因疗法:因安全事件进入调整期

多起安全事件导致监管趋严、投资回落:

  • Elevidys 因肝毒性风险被暂停;

  • Beqvez 上市计划被延迟。

但积极信号仍存:

  • Casgevy(CRISPR/Vertex)销售稳定,成为首个基因编辑商业成功案例;

  • Sarepta 获得FDA“平台技术认证”;

  • 中国批准首个血友病B基因疗法

  • 欧洲药管局对 Durveqtix 给出积极意见。

📍要点:安全性与成本控制是基因疗法回暖的前提。

图片

05核酸药物核酸药物:RNAi崛起,mRNA回调
  • RNA/DNA药物管线价值年增 65%

  • RNAi药物增长 27%,代表产品:Qfitlia(赛诺菲,用于血友病)。

  • 反义寡核苷酸代表:Rytelo(Geron),获FDA批准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RNA疗法则明显降温:

  • 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 230亿美元下调至 150亿美元

  • 主要受美国政府缩减资金与疫情后疫苗需求下降影响。

  • Moderna 已转向mRNA流感、RSV及体内CAR-T方向。

📍要点:RNAi和antisense疗法已取代mRNA,成为“后疫情时代”核酸药物的主导方向。

06其他新模态

其他新模态:仍处早期

  • PROTACs:代表药物 vepdegestrant(辉瑞/Arvinas)已获FDA受理;

  • 溶瘤病毒:CG Oncology的 cretostimogene 有望于2025年底递交FDA申请;

  • 微生物组疗法:市场乏力,融资骤减。

📍要点:尚未形成稳定商业模式,但具有潜在颠覆力。

四、资本动态:并购复苏、抗体领跑

2023–2025年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共投入约 1,700亿美元 用于新模态并购与授权交易。

  • 抗体类交易占总金额 75%以上

  • 超过 7起交易 金额超10亿美元。

💼 代表性交易:

  • AstraZeneca × Harbour BioMed

  • AbbVie × Simcere

  • Roche × Innovent

  • Lilly × Verve(RNA编辑)

  • Sarepta × Arrowhead(RNA平台合作)

📍要点:资本正在回归可量产、可验证、商业风险低的模态板块。

图片图片

图片

五、中国力量崛起

BCG首次单列章节分析中国:

📍关键数据:

  • 中国临床阶段新模态药物 >4000 ,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 占全球抗体与细胞疗法管线的 >30%

  • 2025年前20大跨国药企中,有 40% 的交易支出 流向中国创新资产;

  • 近一半中国在研新模态药物具备全球独特靶点(novel   MoA

💡 代表性产品:

  • Carvykti(传奇生物/强生)——多发性骨髓瘤CAR-T,全球商业化成功;

  • Anniko(康方生物)——全球首个PD-1/VEGF双抗;

  • Tevimbra(百奥赛图)——国产PD-1获FDA批准。

📍要点:中国创新药正从“仿制追赶”转向“原创引领”,成为全球新模态创新的重要引擎。

图片

结语:分化与整合并存的2025

BCG总结道:

“大型模态稳步增长,新兴模态经历调整。抗体与GLP-1驱动收益,细胞与基因疗法仍在探索安全与规模化的平衡点。中国正在重塑全球新药创新版图。”

🔹抗体与GLP-1:确定性增长;🔹核酸药物:结构性崛起;🔹细胞与基因疗法:分化明显;🔹中国力量:成为全球合作与资本流向的新核心。

英文原文: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5/emerging-new-drug-modalities?utm_source=chatgpt.com

图片

END

图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玉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2244-150757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