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娥
GDF15阻断剂:癌症恶病质候选药物进入首个关键临床试验
2025-10-27 04:02
阅读:340
GDF15阻断剂:癌症恶病质候选药物进入首个关键临床试验

Pfizer与GDF15阻断剂:癌症恶病质市场迎来关键突破

近年来,癌症药物研发持续集中在肿瘤本身,而癌症恶病质长期被忽视。该综合征不仅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肌肉和脂肪流失,还降低治疗耐受性和生存率,约占癌症死亡的20–30%。在长期缺乏有效药物干预的背景下,GDF15阻断剂正在成为产业关注的新焦点。

研发进展与机制解析图片

GDF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隶属于TGF-β超家族,自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以来,因其多效性与广泛表达而受到关注。2006–2007年的研究首次揭示GDF15过表达与体重下降密切相关,动物实验显示,抗体干预可逆转这一消瘦过程。进一步机制研究明确,GDF15通过与脑干GFRAL受体结合,抑制食欲中枢活动,从而导致体重持续下降。这一发现为恶病质药物研发提供了明确的靶点。基于该通路,辉瑞(Pfizer)的 ponsegromab 与CatalYm的 visugromab 应运而生,均为GDF15通路阻断型抗体。不同于以往通过激活GDF15-GFRAL信号治疗肥胖的策略,辉瑞选择“逆向干预”路径,通过阻断该信号恢复食欲、减缓恶病质进展。

目前,这两款抗体药物均进入关键临床阶段:ponsegromab 即将启动II/III期临床试验,visugromab 预计在2026年初开启类似试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阶段性进展代表了恶病质治疗领域的关键拐点——若III期结果积极,将标志着该领域从长期空白迈向产业化突破。

图片

图片临床数据与关键指标图片

辉瑞II期试验共招募187例高GDF15水平的癌症恶病质患者,采用安慰剂对照及三档剂量设计。数据显示:

  • 高剂量组12周体重增加2.81公斤(相较安慰剂);

  • 食欲及恶病质症状改善明显;

  • 活动水平增加;

  • 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与安慰剂相当,主要包括腹泻、癌症进展、贫血、低钾血症、恶心、呕吐及发热。

即将启动的II/III期关键试验计划招募980余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评估联合全身化疗的ponsegromab疗效。主要终点为:

  1. 12周体重变化百分比(评估药物减缓消瘦效果);

  2. FAACT 5项食欲量表评分(患者自评食欲及生活质量)。

此外,总生存期(OS)作为次要终点,用于探索药物是否可改善患者整体生存。辉瑞认为,成功改善食欲和体重的药物,有望增强患者免疫力和对化疗毒性的耐受性。

图片市场潜力与商业前景图片

癌症恶病质长期以来缺乏行业重视,导致该领域药物开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尽管临床上存在如低剂量奥氮平等成本较低的对症替代方案,但若GDF15阻断剂能在改善体重和生活质量之外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其市场价值仍将十分可观。据分析机构预测,仅癌症消瘦症一项的潜在市场规模就可达1000亿美元,尚未包括心衰、慢阻肺等相关适应症的扩展空间。

辉瑞(Pfizer)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前瞻布局——率先进入该领域并掌握核心临床数据;• 临床信号明确——II期试验显示显著疗效及良好耐受性; 拓展潜力广泛——未来有望扩展至多种实体瘤及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

CatalYm紧随其后,计划于2026年启动涵盖约500例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visugromab在癌症恶病质及免疫联合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从产业视角来看,GDF15阻断剂有望成为癌症支持治疗领域首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创新药物类别。

图片

图片研发趋势与未来布局图片

当前,产业链关注点集中在三方面:

  1. 早期干预:阻断GDF15以预防体重下降,提升化疗耐受性;

  2. 组合策略:与PD1/PDL1抑制剂联合,利用GDF15阻断的免疫调控效应增强抗肿瘤活性;

  3. 新靶点拓展:MC3/4R、NPY、CCL2等新兴靶点推动行业技术迭代,为未来药物组合和差异化竞争提供空间。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癌症恶病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基础研究、药物验证到产业化布局,正形成完整的研发闭环。GDF15阻断剂的临床数据和商业前景,将对资本关注度、投资热度和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

Pfizer ponsegromab及CatalYm visugromab代表了癌症恶病质领域首次系统的产业化尝试。凭借明确的靶点、高信号的中期临床数据以及潜在适应症拓展空间,GDF15阻断剂有望开辟癌症恶病质治疗的新赛道。如果未来证明能够改善患者生存期,其产业价值和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放大,为制药企业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英文原文于2025年10月10日发表于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25-00168-x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玉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2244-1507565.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