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 Francis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dfmarketing 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社,提供专业的学术出版服务与全球网络支持!

博文

暨南大学王颖、陶倩团队 | 亮光疗法对阈下抑郁青年杏仁核连接及血清素能系统的影响 精选

已有 5424 次阅读 2025-10-28 11:28 |个人分类:医药健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尽管亮光疗法(BLT)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但其被视为改善青年阈下抑郁(StD)的有效干预手段。杏仁核已被证实在抑郁进程中起关键作用。暨南大学科研团队通过临床试验评估BLT与杏仁核亚区功能连接(FC)改变的关系,及其与单胺能系统活性的关联。研究成果近期以Effects of light therapy on amygdala connectivity and serotoninergic system in young adults with subthreshold depression为标题发表在Taylor & Francis旗下著名临床神经学期刊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作者:Pan Chen,Guanmao Chen,Guixian Tang,Zibin Angelena Ma,Chao Chen,Shilin Sun,Yuan Zhang,Shu Zhang,Zhangzhang Qi,Wenjie Fang,Lijun Jiang,Li Huang,Junxian Ma,Qian Tao &Ying Wang

DOI:10.1080/19585969.2025.2503367

研究方法

将StD青年患者随机分为BLT组(N=47)和安慰剂组(N=42)。在8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贝克抑郁量表(BDI)评估抑郁严重程度,并进行结构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使用FreeSurfer自动分割杏仁核九个亚区,对双侧杏仁核及其亚区进行基于种子点的全脑静态功能连接(sFC)与动态功能连接(dFC)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预测BLT后抑郁量表评分变化,并通过JuSpace工具箱分别计算两组杏仁核亚区sFC/dFC与单胺能系统活性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BLT组从基线到干预结束后HAM-D评分(t=-2.991, p=0.004)、CES-D评分(t=-3.447, p<0.001)和BDI评分(t=-3.334, p=0.022)均显著降低。BLT组干预后显示:右侧基底外侧杏仁核(BLA)/浅表杏仁核(SFA)-右侧颞中回(MTG)的sFC增强,右侧中央内侧杏仁核(CMA)-右侧眶额下回的dFC增强;右侧杏仁核纹状体过渡区(AStr)/CMA-左侧丘脑的sFC减弱,右侧SFA-右侧内侧前额叶皮层的dFC减弱。而杏仁核及其亚核体积未见显著改变。右侧BLA-右侧MTG的sFC变化与BDI评分变化呈正相关(r=0.322, p=0.027)。基于基线杏仁核sFC与dFC特征可预测BLT干预后抑郁量表评分改变。此外,BLT后右侧BLA的sFC改变与5-HT1A、5-HT2A受体空间分布显著相关,右侧CMA的dFC改变与5-HT1A受体空间分布显著相关。

研究结论

BLT可改变StD青年杏仁核与丘脑、前额叶及颞叶间的功能连接,且杏仁核亚区功能连接变化与5-羟色胺能系统活性的关联可能揭示BLT的抗抑郁机制。联合基线杏仁核静态与动态功能连接特征有望成为评估BLT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信息

本研究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王颖教授和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陶倩教授共同完成,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陈盼医生

关于期刊(点击图片查看)

【新声】栏目致力于以挖掘科研领域的新兴脉动、传播创新研究成果为核心,集结中国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一手见解,为科研界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与独特视角。我们期待构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学术社区,鼓励多元视角的碰撞与融合,扩大中国学者卓越成果的全球影响力,共同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4014-1505879.html

上一篇:复旦大学王伟炳教授团队 | 通过构建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对不同尼塞韦单抗的免疫策略进行成本效益评估
下一篇:对话苏咏梅、万志宏、罗天:跨学科STEM教育如何改变亚洲小学课堂?
收藏 IP: 203.114.2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31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