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北欧草莓灰霉病抗药性严峻?德国丹麦联合研究提出综合治理新策略 | BioTech

已有 207 次阅读 2025-11-14 18:33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研究背景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等病原体引起,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草莓等水果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确保收成,重复使用杀菌剂是必然的。然而,灰霉病菌株已对目前所有注册的单作用位点杀菌剂产生了广泛抗药性,其中对多数或全部杀菌剂均具有抗药性的菌株的日益盛行尤为令人担忧。来自德国下萨克森州农业协会的Roland W.S.Weber博士和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的Antonios Petridis博士在BioTech期刊发表了综述文章,对德国北部和丹麦草莓产区灰霉病杀菌剂抗药性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北欧条件的抗药性治理实践方案,该研究对于草莓的可持续生产和控制对多种杀菌剂具有抗药性的灰霉菌株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png

图1. 草莓上的灰霉病。(a) 枯萎花序的感染情况;(b) 在成熟初期从潜伏状态突然爆发的初级果实感染;(c) 未进行处理的田地中的次级果实感染情况。

        

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表明,在德国北部和丹麦的草莓田中,灰霉病菌株对各类主要杀菌剂 (如QoIs、SDHIs、APs、苯吡咯类、羟基苯胺类等) 的抗药性已普遍存在。更严峻的是,能够同时抵抗多种甚至所有常用杀菌剂的多重抗药性菌株比例逐年上升。这些抗药性菌株可能通过受污染的种苗传入田间,或从邻近地块迁移而来,并在频繁的杀菌剂选择压力下成为优势群体。

作者基于长期监测与研究,提出了核心治理概念,并已在区域草莓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核心包括:

源头控制—使用无抗药性菌株的清洁种苗

在种植前对种苗进行抗性菌株检测至关重要。研究建议将种苗的抗药性菌株污染率控制在5%-10%以下,并呼吁建立种苗质量认证体系。

精准用药—限制花期杀菌剂使用

将杀菌剂喷洒严格限制在花期,并将每个生长季的施药次数减少至约3次 (传统方式可能达5-6次)。实践表明,减少施药频次虽在当年效果相近,但能显著降低后续年份田中抗药性菌株的比例,实现更可持续的病害控制。利用病害预测模型进行精准施药可进一步优化此策略。

田间卫生—清除病果残体

在采收初期及时移除腐烂果实,可以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延缓病害流行。

辅助措施—结合非化学方法

文章还探讨了保护地栽培 (如大棚)、减少氮肥施用、生物防治 (如施用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防制剂) 以及改善采后贮藏条件 (如快速预冷、气调贮藏) 等辅助措施的作用与潜力。

3.png

图2. 果实采摘过程中的作物卫生处理。(a) 装运可销售草莓的托盘以及装运受病菌感染及受损果实的桶;(b) 被丢弃的果实,其中包括大量受灰霉病感染的果实。

        

研究总结

本研究强调,应对灰霉病杀菌剂抗药性,特别是抗药性菌株的威胁,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抗药性治理策略。该策略的核心在于切断抗药性菌株的引入途径 (清洁种苗) 并减轻田间选择压力 (减少和精准使用杀菌剂),同时结合农业生态措施。这种基于区域长期研究实践得出的方案,为北欧乃至其他类似气候区的草莓可持续生产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体现了将病虫害综合治理理念不断提升至新水平的动态过程。

       

原文出自 BioTech 期刊:https://www.mdpi.com/2566380

        

主编:Massimo Negrini, University of Ferrara, Italy

期刊发表范围涵盖生物制药领域, 通过培育转基因植物、动物或水生生物来解决农业中食品的生产或质量问题,以及在医学领域中采用的新方法;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旨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并清除污染物;开发能够生产有用化学物质或销毁有害/污染化学物质的生物体或酶;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及与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伦理、哲学和监管方面相关的论文。被ESCI、Scopus、PubMed, PMC, 等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在JCR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类别 排名中位居Q2.

2024 Impact Factor:3.1 

2024 CiteScore:4.8

Time to First Decision:22.3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8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510262.html

上一篇:MDPI第二届化学学科峰会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篇:多组学整合:开辟新疗法与生物标志物识别的新天地 | Proteomes
收藏 IP: 116.21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4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