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关乎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个体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功能,更是整体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次选取了 JCM 的五篇文章进行总结,聚焦于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议题,包括资源匮乏地区的人群、产后女性以及暴露于低频噪音环境中的个体等。这些研究不仅关注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探讨了心理状态的动态变化及其健康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心理健康技术展现出突破地域限制、提升服务可及性的潜力,而生态瞬时评估等创新方法则为理解心理健康的日常波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01.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投资数字心理健康以改善资源匮乏地区的全球心理健康成果、服务可及性及创新的案例
https://doi.org/10.3390/jcm12216735
该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对于心理健康疾病的关注正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在获取心理服务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这些挑战更为突出。
选题方向参考
未来研究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深入探索可穿戴设备与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 (Digital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DMHI) 的深度整合,在不久的将来,生物可穿戴追踪技术可能在精神疾病发作或恶化前识别出高风险个体,从而提高DMHI在该亚群中的干预效果,避免更复杂的医疗过程,最终可能实现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目标。数字可穿戴设备可以用相对低成本的硬件,满足人类全生命周期内的多样化医疗需求,甚至可能完全通过远程医疗来实现。然而,其在前瞻性诊断方面的能力仍有待验证。二是可围绕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与可穿戴技术如何更有效地融入现有循证干预展开系统评估,衡量其在医疗资源有限的非西方国家带来的增值效果。同时,应进一步探究像语音生物标志物这类创新技术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人群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推动DMHI更好地满足全球多样化的临床需求,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02.黑人女性产后母体功能的相关因素:一项二次分析
https://doi.org/10.3390/jcm12020647
本研究围绕美国南部116名黑人妇女展开,探讨其产后母体功能和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具体包括产后抑郁症状、母婴依恋、黑人种族身份类型以及社会人口特征等方面。
选题方向参考
未来研究有诸多值得探索与完善之处。在样本选取上,要突破新冠疫情等因素造成的限制,广泛覆盖不同年龄、地域、教育程度的女性群体,最大程度降低抽样偏差,使研究结论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各类人群的实际情况。对于母婴依恋关系的测定,采用观察评估工具,而不是依赖于自我报告工具,更精准地把握母婴依恋的真实状态。此外,作者建议开展定性研究,聚焦黑人女性群体,深入挖掘她们在怀孕前、中、后不同阶段,种族身份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为临床工作者及心理健康专家提供针对性建议,助力黑人女性在充满种族特点的社会环境中更从容地应对母亲角色带来的诸多挑战,保障她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03.低频噪音感知者的主观症状与应对策略研究
https://doi.org/10.3390/jcm13040935
本研究探讨了在日常生活中受低频噪声 (low-frequency noise,LFN) 困扰人群的主观症状及其应对策略,结果显示LFN与较高水平的主观症状之间的显著关联。
选题方向参考
作者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低频噪音 (LFN) 感知与认知、抑郁、睡眠、疲劳及压力等生活领域问题的关联,特别应关注此前研究较少涉及的长期疲劳和记忆功能等方面,并分析不同LFN抱怨群体的异质性。此外,还应考察压力感知与调控的作用、高风险人群的基线抱怨水平,以及各种应对策略 (如寻求支持) 在缓解LFN相关困扰中的有效性。作者还建议通过实验研究和重复性验证来确认LFN暴露与健康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弥补自然观察研究的局限性。
04.利用生态瞬时评估法研究心理状态的日常波动如何影响压力、幸福感和健康状况
https://doi.org/10.3390/jcm13010024
本综述聚焦于运用生态瞬时评估法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s,EMA),对心理状态的日常波动给压力、幸福感以及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展开探讨。
选题方向参考
未来运用EMA开展研究时,有必要在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拓展。首先,应平衡好评估频率与参与者负担,科学规划问卷设计及相关要素,以保障数据的质量。其次,除常规检查外,还需开发新工具纠正数据偏差。为增强研究的普适性,还应探索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方式,以突破网络条件等外部限制。此外,应进一步挖掘统计方法的潜力,引入与EMA数据特性相匹配的新技术,深入揭示其中的潜在规律。最后,建议系统对比临床与非临床样本,分析差异原因,助力EMA的精准应用,并深入揭示其对健康与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05.妇女与婴儿的独特特征对抑郁与母婴互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https://doi.org/10.3390/jcm12175503
该研究着重考察妇女的独特经历 (如合并焦虑、遭遇逆境) 及婴儿特征,旨在明晰其对产后抑郁与产后6个月、12个月母婴互动关系的影响作用。
选题方向参考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针对关键调节因素设计并实施心理干预,以降低婴儿日后出现与母亲抑郁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鉴于资源有限,这些调节因素还能够为服务优先级的划分提供指导,进而助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相关服务的高效开展。此外,改善高危群体中的母婴互动质量,有助于降低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将对公共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值得强调的是,深入解析诸如婴儿特征等关键调节因素,能够显著提升临床医生为特定母婴群体定制干预方案的精准度——由于该类群体中抑郁与母婴互动问题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更强,因此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干预策略显得更具必要性与迫切性。
JCM 期刊介绍:https://www.mdpi.com/journal/jcm
主编:Emmanuel Andrès,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trasbourg, France; Kent Doi,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主要发表所有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方面的论文,涵盖但不限于心脏病学、胃肠病学和肝胰胆病学、临床神经病学、肿瘤学、骨科、内分泌与代谢、肾脏科和泌尿科、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口腔科、肺病学、眼科、妇产科、免疫学、血液学、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耳鼻喉科、皮肤科、临床营养、临床康复、老年病学、临床药理学等研究领域。
2024 Impact Factor:2.9
2024 CiteScore:5.2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7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7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2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