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对话CIMB期刊“植物分子科学”栏目主编——武汉大学储昭辉教授 精选

已有 1698 次阅读 2025-8-19 10:07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次人物专访,Current Issues in Molecular Biology (CIMB) 期刊有幸邀请到了“植物分子科学”栏目主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储昭辉教授。本次拜访,储教授就办刊理念,期刊发文质量控制,热门领域的分析挖掘,以及如何对科研保持热忱之心等方面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01

学者介绍

储昭辉 教授

武汉大学

储昭辉教授本硕博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赴英国The Sainsbury Laboratory继续博士后工作。博士后出站后,任职于山东农业大学,直聘正教授、泰山学者。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0年,入选获国家级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1年任职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入选2021年度“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神农青年英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人才计划。

储昭辉博士实验室研究方向集中在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分子互作上,包括:

(1) 克隆水稻、玉米、马铃薯重要抗病基因和病原诱导启动子与调控元件。

(2) 激发子诱导作物抗病的遗传机理。

(3) 作物与内生有益微生物共生的遗传改良。

(4) 系统抗病或“立体”抗病遗传方案。

            

02

访谈内容 

Q1 在众多职业角色中,您认为哪一个最重要、最充实?

A:“无论是科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身份,我始终以最大热情对待每一项工作。其中,我对科研尤其怀有深厚兴趣,特别是当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这种转化带来的成就感令人振奋。”

            

Q2 您如何在研究与个人生活间保持平衡?

A:“我每天七点起床,八点多到实验室,晚间十一点后离开。除了给本科生授课,还要指导研究生实验、修改论文、安排田间试验、申报项目等。愉悦的心态是保持工作、兴趣、生活平衡的关键点;1-2项的带有生活气息的业余爱好是调剂工作心情的佐料;比如我习惯在办公室放置茶具,通过喝茶放松;带家人和孩子观察作物、体验农业生活,介绍品种的特点,传播美食的欣赏技巧和体验,我非常骄傲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科研的好奇心和对植物科研的兴趣。工作固然重要,但不必以牺牲生活为代价,在甘于平凡和追求不平凡中找到平衡点是关键。”

            

Q3 科研压力对师生均有影响,您对压力管理有何建议?

A:“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我鼓励大家坚持运动和快乐生活。我每天坚持步行上班凑万步,闲暇时常与朋友打羽毛球 (笑称球技尚可)。运动不仅能释放压力,还能提升专注力。年轻人应减少沉溺手机、刷短视频的时间,专注于真正热爱的事——兴趣本身就是最好的解压方式。另一方面,我始终坚持科研的目的是做减法,从而体验快乐,当你觉得科研和生活没什么区别,它就不存在压力。”

            

Q4 能否分享对您的研究生涯影响深远的经历?

A:“在华中农业大学硕博连读加‘培优’期间,经过长达7年半的打磨,我的博士论文荣获生物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注:农林高校首篇获此殊荣的论文),这段从大田到实验室,从DNA的克隆到RNA的转录调控,包括组培体系、转基因技术和论文写作全链条科研训练经历极大增强了我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

            

Q5 您认为高质量研究论文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A:“首先需具备探索性与科学问题属性,技术上的创造和理论上的创新,这是基础。论文要逻辑自洽,完整讲述一个科学故事;避免堆砌数据,力求用最简洁直观的实验验证1到2个结论——这既能让读者快速理解,也能减少科研资源的浪费。”

            

Q6 对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

A:“科研始于阅读,阅读首需欣赏,每一篇文章的出炉凝聚着作者、编辑和评阅人的心血,总有亮点等待你发掘、共振;科研需要保持‘批判’:读文献时保持质疑精神,总有不足和意犹未尽等你发掘和解决;欣赏和批判多了,你自然就洞悉科学问题的真谛,手术刀用起来更高效。此外,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唯有热爱,才能在科研中持续深耕,除了天赋兴趣,兴趣还是可以培养的。”

            

CIMB 期刊介绍:https://www.mdpi.com/journal/cimb

主编:Madhav Bhatia, University of Otago, New Zealand

期刊主题涵盖生物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分子医学, 以及化学分子研究的各个方面。

2024 Impact Factor: 3.0

2024 CiteScore: 3.7

Time to First Decision: 17.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7 Days

1.jpg

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8243.html

上一篇:Compounds 期刊首届青年编委招募——邀您共同促进学术期刊发展
下一篇:Brain Sciences 论文选题灵感:神经与肌肉/运动之间的关系
收藏 IP: 60.247.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2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