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灾害 (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火山喷发和地面沉降等) 持续对全球人类社会、关键基础设施及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且破坏性巨大。这些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日益上升——气候变化 (如极端降水、冻土融化) 以及人类活动向灾害易发区的扩张往往加剧了这一趋势,因此亟需深化相关科学认知并寻求创新技术解决方案。
尽管在地质灾害的机理及预测预报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但有些根本性挑战依然存在,比如很多地质灾害演化机制因其复杂及非线性等问题尚未被完全揭示,阻碍了其准确预测。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早期预警和监测系统,需持续改进监测技术 (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地球物理技术) 和数据分析方法 (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提升时空分辨率、实时处理能力和系统可靠性。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策略 (包括设计高抗灾能力的基础设施、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完善预警体系以及制定有效的应急响应方案),亟需发展基于应用科学的、可靠的、绿色的、低本高效的解决方案。
Applied Sciences 邀请到了中国地质大学邓清禄教授和任兴伟副教授,合作创建特刊“Geological Disasters: Mechanisms,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地质灾害:机理、监测与预防)”。特刊大力鼓励与地质灾害相关的综合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重大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
土工试验测试方法;
地质工程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
冻土力学;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质灾害预测;
地震地质灾害预测;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与防治。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7月1日
客座编辑介绍
邓清禄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安全评价与控制、地质工程安全监测技术、石油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管网企业公关项目等百余项。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岩体稳定性应用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尤其在石油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评价与整治规划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和创新性成果,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任兴伟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大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饱和-非饱和多孔介质渗透特性及其工程环境效应,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预报、复杂条件下土水致灾机理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企业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版权10余项,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了解特刊更多信息:https://www.mdpi.com/journal/applsci/special_issues/SWC85CX6V6
期刊主页: https://www.mdpi.com/journal/applsci
Applied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Giulio Nicola Cerullo, Politecnico di Milano, Italy
期刊主题涵盖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工程、环境和地球科学以及应用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2024 Impact Factor:2.5
2024 CiteScore:5.5
Time to First Decision:19.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6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8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